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创业 频道

谈互联网创业-除了点子,激情和找风投,还能有点什么?

报纸网 |发布: 2021-3-13 20:34|点击: 262|来自: 互联网

谈互联网创业-除了点子,激情和找风投,还能有点什么?

对于IT或互联网类创业,在我前面文章中谈论的比较少,除了在去年泡泡玛特上市前我写了一篇谈产品思维和互联网创业模式的文章。

为什么谈论得很少?

实际上原因很简单,也就是互联网创业这个赛道越来越狭窄,对于一般人来说基本不会再有太多的机会,哪怕是相当垂直细分的一个行业仍然很困难。从传统生活消费来看,类似儿童教育,医疗服务,美容等仍然是创业首选的一些方向,但是这些方向本身剩余的机会也不太多。

在最近几年,实际情况是身边倒闭的公司越来越多,真正能够活下来的都没有多少。所以现在我很少劝别人去创业,特别是当我提到的一些问题对方无法回答的时候,基本上更是不要轻举妄动。

创业绝对不是靠的你有斗志和激情,或者你能够在初创的时候能够找到人做天使轮投资就万事俱备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创业失败者和连续失败者。

你是否自带大公司光环?

如果你作为一个创业者,你是否自带光环。实际上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纵观最近几年创业还算取得不错成绩的人,基本都是类似外企,华为,BAT等大佬出来。初创团队大部分也是同学,前同事或朋友。

这种我们叫做自带光环,简单来说你在原来的大公司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或者小有名气,即使没有你也带着大公司的经验或案例给你背书。

这类团队一般来说在产品或技术上有一定的积累,同时也容易获得第一批的客户或初创投资,这个对于一个创业团队启动是相当重要的事情。如果现在还有人说靠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或点子就出来创业,估计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人脑子是不是被驴踢了。

没有大公司光环是否自带IP?

如果你没有大公司的背景,那么你自己是否自带流量和IP,在当前自媒体大发展情况下,一个人往往就是一个公司,能够吸引到大量的流量并进行流量运营。

在这种情况下,你仅仅是依托个人IP进一步的向公司或团队运作扩展。这个时候你需要解决的已经不是做起来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大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一个人,即使你是顶级流量,那么也有天花板,也有极限。只有在公司或团队运作下你才可能有大发展。

做产品平台还是做内容?

谈互联网创业-除了点子,激情和找风投,还能有点什么?

你带着大公司光环出来创业,很多时候做的产品或平台,而如果你是个人IP出来创业,那么更多做的是内容。

实际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如果你刚出来创业就想着去做平台,那么基本是一条思路,所有你能够想到的为了解决不对称性问题的平台全部已经被大的巨头类互联网企业做了,而且是烧了大量真金白银做出来的,在这个壁垒下你基本没有机会。

所以你可以看到真正留给大部分人机会的反而是内容,持续垂直专业化的内容输出,这个内容的价值不依托在平台,同时不断在巩固你的个人IP。一个视频你既可以发布在抖音,也可以发布在快手或者知乎。

如果你的内容足够优质,你反而成了平台争抢的资源。

业务比技术更加重要

实际上我个人是相当不推荐技术类人员出来创业,技术人员创业的赛道更狭隘,往往更多的集中在类似技术平台,中间件,技术产品等方面。

而实际上如果是一个面向C端用户的互联网产品,那么业务远远比技术重要。创业者必须是某一个垂直细分行业的行业专家,你要做幼儿教育行业那么你必须是行业专家或者你要能够请到行业专家,你要做某个农业行业也一样首先你要是对农业熟悉或有实地的较长时间的亲身体验。而互联网应用仅仅是一个工具或你的运营渠道而言。

当我们做一个行业的时候,有时候你作为局外人感觉很容易,感觉做这个事情有机会,但是你没有亲身实践过,没有在这个行业多年的亲身积累,那么实际上表面光鲜情况下究竟留给你多少坑你都不清楚。这样盲目去启动创业往往只能是一败涂地。

仅靠一腔热血的盲目创业,浪费大量时间的金钱成本,并不会带给你太多的经验。

任何一个好的C端产品觉得不是简单地靠做了下互联网产品或需求调研,模仿了下竞争对手的产品功能就能够做出来或运营好的。好的产品必须创业者本身就有类似的一线用户实践经验和诉求。

我最近看了两个例子对我触动比较大。

一个例子是说现在很多将富二代生活的短视频,真正火了的全部不是真的富二代而是伪富二代。原因很简单的,即真的富二代并不清楚平民百姓真正想看什么,只有伪富二代才知道类似他们这个群体这种人,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生活和场景,即使这个场景可能并不真实。

还有一个就是我最近看的思维,个人管理等方面的文章。不谦虚地来说,有些文章很一般基本全部是鸡汤的拼凑,作者自己也没有去做过实践验证,仅仅是拼凑。但是这种文章火了,原因同样如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是希望真正找到个人管理和实践的方法,而是更多的是想听一些类似心灵鸡汤的安慰。大部分人本来需要的就是招式和花拳绣腿,你却跟别人讲内功心法,这不是扯淡吗?

这和老王创业日记公众号一篇文章谈到的是一个道理,即:

一个创业者要学会向下学习。即向不如你的人学习,向更年轻的人学习,向更低层级的领域学习,向之前被我们忽略的盲区学习,向你看不起的事物学习,向失败者学习,这都可以叫向下学习。

你所有看不惯,看不懂,自己感觉另类,奇怪或无法理解的地方都可能是潜在的值得你去学习的地方。你一定要清楚你最终的互联网创业方向或最终用户不是和你拥有相同的经历,金钱和知识结构的人,你必须去了解一个更加大众化人群他们本身的生活习惯,喜好等。这些往往才是你创业项目必须解决的问题。

商业模式的谬论

谈互联网创业-除了点子,激情和找风投,还能有点什么?

如果要看一个创业公司或团队的商业计划书,那把最基本的商业模式讲清楚是最基本的。但是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说,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个谬论。

拿我们日常学生时代做一道证明题来说,即:

if(前提1,前提2,...前提n) then 结论或目标

但是实际你看到的情况下,大部分商业模式推理前提本身就不成立。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在2到3年后,达到多少用户,多少日活,转化多少订单,实现多少盈利或盈亏平衡。

但是问题的关键从来都是在于3年以后你为何能够达到你说的用户流量或规模?这个前提你都无法证明,那么这个结论自然也就不成立。

那你可能会说,这样的话商业模式都没法讲了。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投资机构会投资人愿意投你。如果你公司完全是在初创阶段的天使轮投资,那么一般来说都是投的人,即信任你这个人,你个人品牌在背书,仅此而已。如果是后续阶段在投资你,那问题就简单了。

在这个时候,你已经可以用你公司已有的历史数据来证明你前面吹过的牛,做过的假设是否成立了,你体现出来的这个数据趋势是否足够好。

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谈互联网创业-除了点子,激情和找风投,还能有点什么?

在创投机构里面,可能谈得最多的就是投资机构一般来说只会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而对于一个公司的运营我们谈得最多的也有一句话,就是现金流远远比公司的营收和利润重要,利润多少是说你活得是否滋润的问题,而现金流却是说你是死是活的问题。而对于大部分创业公司来说,虽然看着业务和流量都在起来,但是却戛然而止,创业者关门逃路。

规模往往决定了我们能否快速地去占领市场,在市场里面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如果规模是靠大量烧钱烧出来的,那么这个规模的维持或持续增值就相当可怕。一个创业者,有时候不要时刻想着是否把竞争对手搞死的问题,而是要多想下是否自己能够活着的问题。

等你真正现金流断掉,入不敷出的时候,你还希望着投资人可以加大投资金往往都是自欺欺人。也就是说这种雪中送炭的事情一般都没人做。

创业者不要老想着烧投资人的钱,老想着快速地做大做强,而是应该多思考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形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简单来说就是维持现金流为正的最小化自我造血能力。

为啥叫最小化自我造血?

简单来说就是即使遇到问题,我能够快速地缩编,细枝末节可以砍掉,但是我的精锐力量还能够维持住,那么维持这个精锐的能力就是最小化的自我造血能力。

红海中的小蓝海更加靠谱

谈互联网创业-除了点子,激情和找风投,还能有点什么?

你创业项目一定不要简单地认为有其它人已经在做了自己就没有机会,只要这个项目对应的用户群足够大,即使是红海你只要做的好仍然有机会。反而是一些太细分的垂直行业,由于消费用户群本身基数就太低,你即使做得再好也很难真正形成规模和流量。

因此选择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是在优质的红海里面选择细分,即在红海里面找小蓝海,红海足够大,你只要找准一个小点就容易成功。

我们拿电商平台这个大红海来看,实际上上电商平台真正留给一般人能够创业成功的机会相当少,但是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个人自媒体往往有网上开店,有自己带货的需求,而且这个最好是在手机端的,最好能够和类似微信公众号,头条等集成。这就是一个红海里面的小蓝海,类似现在我们看到的有赞就是做得相当不错的一个平台。

再比如说更早的淘宝迅速发展阶段,有些小团队专门做给淘宝商家进行商品管理,成本核算记账,客服的外挂应用,这块实际也复合上面的小蓝海思路。这种小应用看似没有任何的技术复杂度,但是却真正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另外在选择项目的时候,高频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只有高频的消费行为往往才能够真正形成用户粘性,带来持续不断的流量增长。一个APP应用如果1个月才会用一两次,即使做得再好往往也很难真正形成机会。在原来自己也装多一个小孩疫苗的APP,就是这种情况,使用频率太低导致很难有扩展机会。

流量和增值服务

如果谈互联网商业模式,可能谈得最多的就是免费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前期大量的烧钱,通过免费方式获取流量,然后再为流量提供各种收费的增值服务能力。

也就是说,流量是后续能够提供增值服务的基础。当有了基础的用户,有了巨大的用户日活量,那么平台或应用离变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也正是这原因,当前很多互联网商业模式都变化为了基础业务不挣钱,但是基于巨大流量形成的长尾,发展增值服务来挣钱,而且这个增值服务挣钱本身还是可持续的。

发展流量还是尽快盈利,我们始终在找寻一个平衡点。

简单来说,当平台运营流量没有达到你期望的一个最低基数的时候,那么一定不要去考虑盈利的事情,而是进行流量补贴,只要在盈亏平衡点附近即可。当流量超过了最低基数后,那么就应该按照前面谈的如何保证最小化自我造血能力来运营。

为什么不等流量足够大了再考虑增值服务和变现?

简单来说就是为流量提供有偿服务或增值服务本身也是一个需要迭代,需要不断试错的过程。这个是需要实践去验证去检验才行。

谈互联网创业-除了点子,激情和找风投,还能有点什么?

退出机制-知止往往才是最难的

对于股票投资经常会谈到一个词,即止损。那么对于止损难不难?当然是很难,因为还有另外一个词叫割肉,割自己身上的肉再怎么都是困难的。

但是也有很多价值投资者不喜欢止损,反而认为应该是低位不断的补仓。但是实际大家都可以看到类似当前的股票市场,哪里有价值投资一说。所以止损往往才是必须的。

止损最大的好处就是虽然需要忍受一时的阵痛,但是你却不会耽误长期被套牢下的时间成本浪费,即使这只股票再涨回去,你也应该淡然的一句,你和它无缘而已。

创业公司和创业项目,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对于大部分的项目或团队,实际我们并没有明确的阶段决策机制,退出机制,导致不断的投入,不断的烧钱,最终反而是亏损越来越厉害,最终破产。

老子道德经里面就说到,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当你在做退出决策的时候,实际都在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如果退出那么前面投入的钱全部打水漂了。其二是现在已经有些小成绩了,如果再坚持个半年,1年,说不定就做起来了呢?

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往往导致你越陷越深,这个已经不是简单的资源和资金成本投入,而且机会成本的丧失,而是你自己的时间和青春的投入。试问一个人真正的职业生涯来说,能够有多少个5年,10年可以耗得起。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