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专家 频道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报纸网 |发布: 2021-3-11 13:48|点击: 246|来自: 互联网

随着电视剧《风起霓裳》的播出,大唐名臣裴行俭表示他最近很忙,自从他和继室夫人库狄氏成为新网红后,他夫妻俩的婚姻状况也被无数人挖掘关注。

在网络随手去检索“裴行俭儿媳妇”字样,就能看到满网都是翁媳婚、不伦恋的小网文,非常的博人眼球。

好奇的猴格去追根溯源,发现那些描写“裴行俭娶儿媳妇库狄氏”的网文依据,可能都源自卢向前先生的论文《唐代胡化婚姻关系试论——兼论突厥世系》之《裴行俭结姻之分析》,原载于《纪念陈演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由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猴格认真阅读那篇论文,窃以为卢向前先生所说的“裴行俭继妻库狄氏是裴行俭早亡长子裴贞隐妻子”这个观点的论据略显不足,还有待商榷。

首先,不才猴格先抛出自己的观点:由于华阳夫人库狄氏资料的缺乏,目前并没有史料和出土碑铭能证明库狄氏曾嫁给裴贞隐,也不确定库狄氏嫁给二婚男裴行俭时,是初婚还是二婚,所以,个人不认同裴行俭和库狄氏是翁媳婚。

接下来,猴格也叙述一下卢向前先生所谓的“裴行俭继妻库狄氏是裴行俭早亡长子裴贞隐妻子”这个观点的论据,大致有三条

其一,卢向前先生认为库狄氏的“妇德”十分可疑,论据就是张说撰写的《裴行俭神道碑》上的诗云,其中有句“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小君有焉”,有“微含讥刺之意”。

《诗》云:「文武吉甫,万邦之宪,」上公有焉;又曰:「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小君有焉。(裴行俭神道碑)

卢向前先生认为,张说用和亲兄私通的鲁夫人孟姜的典故,就是故意来讽刺华阳夫人库狄氏的“妇德”有问题。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其二,卢向前先生认为,库狄氏的“妇德”问题,还反应在她的祔葬上,论据就是“考《文苑英华》诸多神道碑、墓志铭,皆有前后夫人祔葬于一处之情状,”但库狄氏并没有祔葬裴行俭。

裴行俭葬于老家闻喜之东良原,至于他的原配夫人陆氏葬于何处,碑文没说,大概也葬于闻喜;但库狄氏却葬于终南山鸱鸣堆信行禅师灵塔之后。

卢向前先生认为,“虽然库狄氏信奉佛教,但因信佛教而不合葬与闻喜裴行俭处,恐有难言之隐,这隐秘据笔者分析,乃是因其先嫁裴贞隐,后妻裴行俭,成翁媳婚之胡化状态,假若她归葬闻喜,则其位置将使她处于难堪的境地。这一心境,作为库狄氏少子的裴光庭也深深理解,于是对于她的不葬于闻喜而葬终南之主张便也听之任之。”

其三,卢向前先生认为,“裴行俭、库狄氏之翁媳婚还有一有力证据,”就是各种版本的裴行俭神道碑叙述他的子嗣情况。

既然参玄、延休、庆远、光庭四人之名紧接着库狄氏事迹之后,而七子中又仅列四人,则此四人为库狄氏所产无疑,也就是说库狄氏先嫁贞隐(贞隐似为裴行俭原配陆氏所产),因其早卒,又妻裴行俭,成为翁媳相婚的胡化形式。”

卢向前先生还认为,裴行俭娶儿媳妇的翁媳婚,并不能狭义的认定是鲜卑化的结果,“很可能倒是裴行俭在西域从征七八年间的产物”。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以上三条,就是卢向前先生“裴行俭继妻库狄氏是裴行俭早亡长子裴贞隐妻子”这个观点的论据,对全文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在网上自行搜索卢先生的论文看,接下来猴格就试着逐一反驳卢先生的三条论据

第一条“彼美孟姜”的用典,卢向前先生还觉得这首《有女同车》在唐初被孔颖达解释过,就是批评孟姜“当时佳耳,后乃有过”的

而身为唐朝人的张说,不可能不知道孔颖达的解释,知道他还故意在《裴行俭神道碑》上如此用典,可不就是在讥讽裴行俭和库狄氏?

其实,卢先生在这点上明显是过度解读了,不管怎么说,《诗经·有女同车》本身就是一首贵族男女的恋歌,诗以男子的语气,赞美了女子容貌的美丽和品德的美好。

即便是孟姜失德,那也是后来的事情,人孔颖达都说那是孟姜后来有过,又不代表该诗出现时她就不好。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再说,如果张说真的想讥讽裴行俭和库狄氏的翁媳婚,何必用和亲兄私通的孟姜典故,直接用《诗经·邶风·新台》的典故多好?

用该诗主角、夺取儿媳妇宣姜的卫宣公,来讽刺同样翁媳婚的裴行俭和库狄氏多合适啊!除了卫宣公,还有鲁惠公、楚平王甚至晋文公等等备选,何必去用孟姜的典故呢?

特别是,卢先生还认为,“考虑到是时裴光庭官运亨通,张说却在宦途上走下坡路,暗地里踹上一脚也不足为怪,何况,裴光庭身为武三思之婿,政治见解的不同使得张说投放冷箭也是可能的,或者当时社会风气本来如此,一点也用不着忌讳的。”

这段说辞就更不严谨了,个人揣测能充当论据吗?何况,张说和裴光庭还曾是伯乐千里马的关系,库狄氏去世时人家张说也没混得不如裴光庭,犯得着嫉妒裴光庭借此机会踹他一脚?

所以,卢先生认为“彼美孟姜”就是讥讽裴行俭和库狄氏的说法过于牵强,其余又是没有一点实锤的个人揣测,也不能充当论据。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再来说第二条库狄氏祔葬的问题,在这一条上,卢先生的论据也过于单薄,因为他忽略了唐朝奉佛女性死后与丈夫分葬、以及三阶教徒随葬教祖的普遍现象。

唐朝和前代一样,流行夫妻合葬,而身为继室夫人的,虽然生前享有和原配夫人一样的地位和名分,但在死后却未必能够夫妻一体的与夫合葬。通过唐朝已经发现的墓志,考察唐朝那些继室夫人的丧葬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继室和丈夫单独合葬,目前从唐朝已知墓志中只发现4例,分别是:

①志主南阳范奕,没有和原配河南独孤氏合葬,而是和继室陇西李氏合葬,因为他们的丧葬是由继室李氏舅舅家办理的

②志主荥阳郑金斋,没有和原配清河张氏合葬,而是和继室天水赵氏合葬,因为原配张氏无子,继室赵氏生一子一女,长子承嫡办理丧事。

③志主晋阳白敬宗,没有和原配吴兴姚氏合葬,而是和继室陇西李氏合葬,理由同上,因为原配姚氏无子,继室李氏生二子一女,长子承嫡办理丧事。

④志主清河崔玄籍,没有和原配渤海李氏合葬,而是和继室河南屈突氏合葬,理由同上,因为原配李氏早亡,所生儿子都夭折,继室屈突氏生五子,长子承嫡办理丧事。

从这4例可知,唐朝继室和丈夫单独合葬的比例非常低,在极力推崇丈夫和原配合葬的唐代,继室要单独合葬丈夫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要么是继室亲族负责丧葬,要么是原配无子或者孩子夭折,由继室所生子承嫡、母凭子贵的情况下,继室才能和丈夫单独合葬。所以,在唐朝,丈夫和继室单独合葬这种事并不是普遍性的常态,而是非常态。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第二种是继室和丈夫、原配合葬,这个是唐朝丧葬的常态,在这种常态下,又分为三种:

其一三人同穴合葬,有夫妻齐体的意思,因为原配和继室生前都是正嫡,身后自然也不分轩轾,所以能同穴合葬共侍一夫。从唐朝已知墓志中发现,三人同穴合葬的事例足有53例之多。从而可知,三人同葬是合乎古礼的,具有普遍性

其二丈夫与原配合葬、继室祔葬一旁,这种情况墓志可查的有9例,多半都是丈夫早死,继室守寡时间长,不愿意惊动丈夫和原配,自愿祔葬在一旁的。

其三丈夫后死,早死的原配和继室同时祔葬丈夫,这种情况墓志可查的有2例。

如卢向前先生所说,丈夫和原配、继室合葬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因为古人是以夫为天,不管原配还是继室,她们不管是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归属于丈夫,所以必须同丈夫合葬或者祔葬,这也是封建男尊女卑社会的实况。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第三种就是继室归葬娘家,这种情况例子不多,资料也比较缺乏,有两个典型的例子。

其一是有个姓卢的,死后和原配郑氏合葬,丧事是继室河东裴氏出头办理的,等裴氏去世后,裴弟弟要把姐姐与姐夫合葬,却被卢弟弟阻挠,裴弟弟不得已把姐姐归葬到本家。

其二是杨某的继室京兆韦氏,18岁就嫁给杨某,不但把丈夫与原配合葬,还抚育原配幼子成人,由于韦氏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并不执着夫妻合葬,她在死前嘱咐诸子,不要与丈夫合葬,而是归葬到娘家父亲身边。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第四种就是继室单独下葬,没有合葬也没有祔葬,这种情况的,继室多半都是奉佛女性,和上面的韦氏一样信仰佛教。

虽然唐朝奉佛女性的丧葬有不少是合葬,但死后与丈夫分葬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拒绝与丈夫合葬的奉佛女性们,通常会用“早悟佛门,脱于世缘”的理由,和“合葬非古,何必同穴”的托词,来表达自己不愿意遵从传统的夫妻合葬之礼

唐朝女性墓志有9000多方,奉佛女性有617方,占总数的6.86%,其中在死后与丈夫分葬的,有56方,占9.08%。通过已知墓志材料发现,很多奉佛女性都在死前留下遗言,用“合葬非古”的理由,含蓄地表示要与丈夫分葬的意愿。

她们为何选择分葬呢?

显然是受到佛教信仰的影响,佛教本身是一种禁欲的宗教,比丘修行时要时刻注意保持身、语、意方面的清静,保持身的清静,自然要禁断情欲,所以,那些在丧夫后长久过着寡居而身清静的奉佛女性,才选择不愿意祔葬丈夫。

这虽然能说明女性受到佛教影响的深刻性,也说明奉佛女性在精神上有自立、独立的倾向,所以才能打破周朝以来就流行的、死后合葬或者祔葬丈夫的丧葬制度。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继室奉佛女性不合葬丈夫的形式,主要有异穴而葬和礼佛而葬

异穴而葬又分为:同茔异穴、分穴而葬、独葬等等诸多类型。既能符合出嫁从夫的原则,也能满足奉佛女性的精神需求。

礼佛而葬则分为:葬在佛寺周围、葬在师傅旁边,还有塔葬、火葬、岩葬、水葬、薄葬等等。

按卢向前先生的观点,唐朝流行丈夫与原配、继室合葬,库狄氏却留下遗言居然不与丈夫合葬,那就是她有难言之隐。如果卢先生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是否唐朝所有奉佛女性选择不与丈夫合葬,都是有难言之隐呢?

所以,以猴格之见,卢先生的论据过于单薄、牵强,综合前面讲述的唐朝继室丧葬情况可知,奉佛的库狄氏,很明显是受宗教影响,才拒绝与丈夫合葬的,并不是什么翁媳婚的难言之隐。

关键的是,库狄氏信仰的三阶教很盛行教众陪葬教祖。三阶教教祖是隋朝的信行法师(540-594),他在圆寂后,选择林葬(即野葬,弃尸体于林野施与鸟兽)起塔于终南山。信行法师的弟子徒孙们有很多在死后,葬在信行法师灵塔的周边地区。

而裴行俭家族多数人都有宗教信仰,他的继室库狄氏是三阶教徒,他儿子裴庆远的妻子贺兰氏也是三阶教徒,库狄氏孙子、裴光庭儿子裴稹同样是三阶教徒,不过他还信奉道教。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在库狄氏去世的前一年,开元四年(716)十二月,裴庆远妻子贺兰氏去世,就陪葬在信行法师灵塔;而裴稹在死后,也没有归葬祖坟闻喜,而是葬在长安春乡神禾原。

太常协律郎裴公故妻贺兰氏墓志铭
夫人贺兰氏,曾祖虔,隋上柱国。祖静,皇朝左千牛。父元,潞州司士,并宏翰深识,布声於代。夫人即协律之姑女也,童姿粉妍,笄态琼淑,惟德是与。乃宾我裴公,宜其锵锵和鸣,晏晏偕老。女也不慝,天胡降灾绵联沉,三浃其岁。洎大渐,移寝於济法寺之方丈,盖攘衰也。粤翌日,奄臻其凶,春秋冊有四。即开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至十九日,迁殡於鸱鸣塠,实陪信行禅师之塔,礼也。夫怛化妙域,归真香茔。衡之冥果,则已无量。有子大元等。(全唐文卷994)

所以,同样信奉三阶教的库狄氏在临死前,与贺兰氏一样,留下遗言不与丈夫合葬,而是陪葬在教祖信行法师灵塔之后,这是符合唐朝奉佛女性丧葬习惯的,更是三阶教徒的丧葬习惯,怎么能扯到翁媳婚上呢?

每读信行禅师集录,永期尊奉。开元五年四月二日,归真京邑;其年八月,迁窆於终南山鸱鸣堆信行禅师灵塔之後。古不合葬,魂无不之,成遗志也。(裴行俭神道碑)

如果信奉三阶教的库狄氏,因为翁媳婚而不好意思与丈夫合葬,那么,同样信奉三阶教的贺兰氏又怎么解释?所以说卢先生这个不合葬的论据过于单薄,且禁不起推敲。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最后说说第三条,卢先生认为“参玄、延休、庆远、光庭四人之名紧接着库狄氏事迹之后,而七子中又仅列四人,则此四人为库狄氏所产无疑,”也过于牵强。

为啥说牵强?很简单啊,因为墓志在介绍完志主事迹后,不就是介绍妻室,接下来才是介绍子孙?身为裴行俭的儿子,不就该排在继室库狄氏之后么?墓志的叙事习惯怎么就能成为裴行俭、库狄氏翁媳婚的有力证据呢?我有点想不通卢先生怎么就以此为据了。

综上所述,猴格认为卢向前先生所谓“裴行俭、库狄氏是翁媳婚”的观点,论据并不充足,结论有待商榷。而目前能看到的史料碑铭,并没有直接能证明裴行俭和库狄氏是翁媳婚的实锤。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尽管不知道库狄氏的生年、家世,以及嫁给裴行俭是否初婚,但所谓翁媳婚倒是绝对可以排除掉的,更不能凭空想象的认为是库狄氏妇德有问题。

其实吧,从武皇征召的女官人选看,不管是司马慎微之妻李氏,还是殷履直之妻颜氏,张守让之妻窦氏,以及韦余庆之妻裴氏,都是德才兼备的贞节知性女,这从侧面也说明库狄氏的德行并没有问题。

最后说说库狄氏的姓氏,昨天猴格发文讲述老夫少妻的裴行俭之妻库狄氏历史上的库狄琉璃:和裴行俭老夫少妻,丈夫死后走上事业巅峰, 还被读者批评,你连姓氏都写不对还扯什么历史?有位粉丝朋友也留言建议我介绍下库狄氏。

库狄氏,又作厍狄氏,音舍狄氏,不是苦狄氏,按姚薇元先生《北朝胡姓考》厍狄氏云,羌中有姓库,音舍,可知库本来就音舍,后人为了和库ku区分,这才去除掉一点,以此识音别,所以,库狄氏是可以写作厍狄氏的,但不该读作苦狄氏,而是都应读作舍狄氏。

这个姓氏也是名臣辈出,北齐书有厍狄干、厍狄迥洛、厍狄伏连、厍狄盛等,周书有厍狄昌、厍狄峙等,隋书有厍狄嵚等等,厍狄氏从北朝到隋唐,从燕代到两京,发展成名门望族,所以我才说裴行俭的继室库狄氏的门第不会低了,可能比原配陆氏的门第还高。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