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创业 频道

消费创业,我用500万买来的用人意识

报纸网 |发布: 2021-3-11 08:36|点击: 148|来自: 互联网

消费创业,我用500万买来的用人意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浪潮新消费,分享丨诸葛风,整理丨陈文曦

在过去两年,经济周期叠加疫情的高度不确定环境下,消费行业虽受冲击,但创业创新的热度却丝毫不减,甚至还迎来了新品牌的“物种大爆发”。

随着新冠疫苗的问世和各地疫情的逐步控制,2021年的确定性越来越强,本就顺周期的消费行业无疑将赢来更强的爆发。

但新品牌们要在今年火力全开,首先面临的就是人的问题。

在行业快速变化,对人才要求也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和识别精准人才、构建匹配企业阶段的用人意识?是创业公司几乎都在面临的心病。

在新浪潮品牌俱乐部近期的会员活动中,优闲狐创始人诸葛风结合自己过去4-5年在用人、识人问题上踩过的坑,围绕人才的识别和培养问题作了深度的分享和总结。

诸葛风拥有10年茶饮行业经验,从17年起创立优闲狐新茶饮平台,通过内容精准获取茶饮创业小B端10余万,对内容、营销、品牌、心理学有深入研究。

三年多组织从6-70人,几经折腾,终于打破传统作坊模式,迈向更加高效和规模的发展轨道。

在几年内不断的踩坑、复盘,几百上千万的经验教训,以及人资专家的辅导下,总结出了一套用人、识人的底层原则和可落地的方法论。

以下截取部分精彩内容,与消费创业者共享。

1、创业公司如何构建识人能力?

在讲用人意识之前,首先来拆解一下创业成功的要素,创业成功=战略X组织力。

战略很复杂,有各种讲法,同程的创始人吴总讲战略等于流量红利,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阶段性的系统红利。

每过3-5年,甚至1-2年,都会出现一些低洼的地方,有低洼就会有红利,本质上商业就是由阶段性的结构性红利形成的。

我们当初其实也抓到了一些红利,比如借着奈雪起来的这股风,看到了内容红利,但它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无论是后来的抖音,还是各方面渠道的重新颠覆,都证明了红利会一直变化。

所以创业者一定要不断去看你的组织性能,持续思考你的结构性红利还在不在,包括阶段性复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业务打法是否正确。

当市场有低洼的时候,红利带来的业务增长可以掩盖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但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凭红利赚的钱也会凭实力耗回去。

我在创业一开始是能赚钱的,但结果几年下来反而亏损,就是因为组织和团队跟不上战略成长。

所以对于创业公司,不仅战略很重要,组织力也同样重要。

那组织力到底是什么呢?从我这几年买的教训来看,总结了一个公式:组织力=识人能力X组织节奏,核心在于识人能力。

1、如何评估比自己高维的人?

怎么识人呢?

中国人老话讲,“用师者王,用徒者亡,用友者霸”,创业公司一定要不断引入在专业和细分维度上比创始人更牛的人。也就是说,你招进来的人身上一定要有你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但理论上,我们都只能评估比我们低维的人,怎么评估比我们更高维的人,这本身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克服自己的思维惯性,必须认识到,我们过去的很多路径都是错的。

其次,我们有必要去学习、摄入一些素材,因为很多坑别人都已经掉过了。

我们在公司有五六十人的时候,搞了一个很高级的事业部制,结果一塌糊涂,这实际就是张一鸣讲的过早BU化的问题。

我当初也看过那篇文章,但没有形成任何概念和感觉,最后自己掉了大坑。包括我看阿里前政委做的创业酵母,会讲阿里的整个组织结构、招聘,以及她自己创业中的得失。

可能以前我们没这些概念,但听了这些人的经验,会发现原来这些坑大家都走过。

所以有时候,你的顿悟,也许只是别人的常识,当然别人的常识也是掉坑后才顿悟过来的,每个人都要老实一点走这个阶梯。

2、如何立体地“拆解”一个人?

要构建识人能力,我觉得有几个部分去做。

第一,要建立用人识人的思维框架。

大家做招聘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过去的思维惯性去认知别人,以个人的喜好来做评判。可能对方有十个面,但因为我们只有两个面,所以也只能看到他的两个面。

所以,首先我们要把看人的维度拉大,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去拆解一个人的业务能力、自驱力在哪个维度,横向纵向分别是怎样等等。

人资系统有一个概念,叫行业mapping,就是判断在行业当中这个人处于什么水平。

对于各个岗位的人,你都要建立一套立体的知识框架去匹配他们,这个人一来,就知道把他匹配在哪个位置。

我以前凑巧认识一位有人资管理经验的朋友,跟着他学了很多东西,对于用人、识人基本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考。

当我们意识到组织的很多问题都出在用人上的时候,就应该从根源上搭建知识框架,甚至去找HRD当顾问。

建立框架以后,还要沉淀方法论,组织用人部门去了解,不要把所有的负载集中在1-2个人身上。有了知识框架和方法论,你就能知道他为什么不行。

具体来说,我总结的方法论包括一些表格。

首先是招聘评估表,通过打分评估一个人的岗位技能、要求多高,哪些是岗位所必需的。

消费创业,我用500万买来的用人意识

通过这张表,你就能很客观地评估,甚至会考虑利益和人性的问题:如果我要用这个人,我能用三年还是五年?这些人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等等。

其次还有价值需求测评表,我在用人时会和这些表相互验证。如果对方没有特意隐藏,这张表就基本能反馈这个人的底层信息。

消费创业,我用500万买来的用人意识

最后还有一张结构化面试题库,在面试时可以从各种维度评估。

消费创业,我用500万买来的用人意识

沉淀下来这些工具后,再认真落实,会让HR对业务更理解,同时评估的准确度也能大幅度提升。

另外,对心理底层的自我拆解,也是我这些年用来判断人的维度之一。

人资前端对于一些项目的筛选能力还是不够强,经过人资筛选进来的同事,很多会被我pass掉。

因为人资更多看到的是工作上的东西,而我可能更看重底层。

比如去年一个女生来公司面试,我看她蛮认真的,做了很多功课,对我们很认可,也很有使命感,所以很想来公司。

我觉得这个人应该不错,但在对照简历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困惑,就是这么用心的一个人,为什么她实际取得的工作成就和她的用心是不匹配的,中间存在很大的落差。

所以我和她聊的时候,会根据她面试中填的东西分析很多问题,比如她愿意和不愿意透露哪些信息,她心里避讳的是什么。

其实所有人都是过去的产物,原生家庭背景、小时候的经历都会决定我们现在怎么思考和面对这个世界。

后来问到某个点上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她说的父母很尊重她的个人选择,其实是完全不管她,完全不去满足她的需求,这种小时候造成的缺失其实长大以后很难修复。

这也让她给自己加了一层保护壳,构建了一套自己的解析系统,这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接收表达系统是有偏差的。所以她虽然在工作中很用心,但实际做出来的业绩是达不到标准的,因为别人说的A她会理解成B。

通过这套对心理底层的拆解,我就能基本判断这个人未来工作中的稳定度和成长性。

当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拆解自己,拆得越深,就越能像一面镜子一样,看到很多人和事背后的本质。

其实一个创业公司的所有问题都是创始人的投射,你缺失什么,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就会放大什么,最后形成一个不可避免的大坑。

所以创业者除了在向外的事情上努力以外,也要向内拆解自己,看到更多的本质。

3、用人识人的五大原则

最后,在识人能力这块,我有几点总结。

第一,尽量避免主观喜好。

大部分人都是死在这上面的,我以前招人也没有数据概念,不知道怎么去看他真正的能力和基本面评估,更多还是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也有成长的想法,可以培养一下,结果就把自己坑死。

按照自己的主观喜好,招到的都是属于自己类型、比自己维度低的人。你想给人家机会,实际都是鬼扯,你根本没能力去做这个事情。所以创业者一定要特别注意避免用主观喜好招人。

当我们对一个人特别喜欢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这是一个危险信号。这时候一定要有人帮你做客观分析:这个人的能力和经验,真的和我们匹配吗?还是因为我看上了他的哪几点,是我身上我认为好的东西?

第二,要更多地去评估基本面,基本面大于当下的业务能力。

业务面上的技能欠缺容易学习,但如果在基本面上,他没有一定的自我成长需求,或者底层价值观,后面就会特别痛苦。

特别是高层主管,如果用得不好,他进来后不是给你带来价值,而是给你创造困难,最后他走的时候,毁坏性会大于一切。

第三,最好去找有成功经验的人。

我现在看那些工作十年以上的人的简历,如果没有看到特别多的成功经验,我一般不太敢用。因为这说明他在十几年里思维模式已经形成惯性了,一定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

所以最好能够挑选出有过成功经验的人,千万不要只看简历多么光鲜。

第四,高层空降最好降维用。

有时候创业型公司找不到真正的牛人,就找一些大厂中等级别的人用,比如他原来在大厂是个运营经理,在我这里当运营总监,其实会有很大问题。

因为他原来的能力没法hold住这么大的盘子,如果你去拉高他的维度,他的心力达不到那个高度,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所以对于高层,最好用经过了坚固的系统、有合伙人心态和能力的人,在你这儿降一个维度用。

尤其是拿了融资的创业公司,从大厂招一大堆人,进来干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基本都会掉坑的。

高层空降其实很难,让他真正进入组织需要特别强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是业务能力,他还要非常通人性,对组织和创始人有很深的信心,这对高管的情商和格局要求特别高。

如果刚开始进入的时候没有做好,后面再去修复组织关系就特别难。

第五,犹豫的人一律不纠结。

在试用期或刚开始评估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还不错,要不给他一个机会,再尝试一下就好了,招到人不容易。

事实证明,凡是有这种想法的,后面带给你的都是坑。所以犹豫的人一律不纠结,宁愿没有或者试用,先不要让他进入组织。

第六,如果实在请不了HRD,可以请一个真正懂招聘的专员,哪怕工资给高一点。

很多创业公司没有真正的组织意识和HR意识,招聘更像是“补人”,哪个岗位的人走了,再补上一个。

其实这种思路是不对的,即使没有专业的HRD,没法做人力资源,最起码一定要招个在招聘上有自己一套方法论和系统认知的人。

4、如何让人才选你?

其实创业型公司都会出现两重矛盾,愿意来的可能都是半桶水你不想要,想要的优秀人才人家也不一定选你。如何让人才选你,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一方面要靠创始人本身:创始人对公司和行业的理解洞见、公司未来使命对别人的感召力,以及创始人的人格魅力都是打动人才的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如果创始人在面试时能用比较结构化的框架评估他,告诉他还有哪些提升空间,对方也会更倾向于选择你。

我们这两年也面试了很多人,虽然有时候不会用他,但我们一般会给他一些建议,比如他现在在哪个维度,应该到达哪个维度。

在面试过程中,我们也结识了很多潜在候选人,虽然这一次我们没有匹配他,但是我们成了朋友,未来在其它维度上或许可以相互配合。

所以,如果你能客观立体地看出别人段位,对方会觉得在你这里有成长空间,那么对方在这方面选你的概率就会高很多。

同时,我也经常问一些中高层选择公司的标准是什么、从哪个维度评估公司。

问了一圈发现,其实求职者并没有这个能力,都是蒙着头觉得还行,这时候我就会很客观地跟他讲,你要怎么评估公司和创业者,怎么评估创业者说的是真是假。

当我们客观真实地和对方聊的时候,对方能感受到你的真诚。

2、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如何把握组织节奏?

另外,公司发展一定要注意组织节奏的问题。

关于节奏,《大学》里有一句话特别有份量,“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

创业公司早期还好,在十几人的时候,创始人都在做组织的业务推进、一线战斗,解决商业打通的各方面问题。

而在四五十人以后、开始形成组织、建立忠诚度了,这时候往往容易出问题,因为这个阶段的管理模式超出了过去只有二三十人、自己能够全部cover的时候,很多东西超出你的能力,你就不知道该干嘛了。

其实,在创业不同阶段匹配的组织模型、各个阶段的重心,甚至创始人的精力分配都不一样。

消费创业,我用500万买来的用人意识

如果你带五六十人就想学高大上的企业文化,用管理文化驱动组织达到自己所期待的完美状态,其实是有问题的。这里面关键是创始人看清楚当下所处的阶段。

当组织在1-10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企业文化的概念,发展关键就看核心的几个高管给不给力,能不能把业务、组织这些基础建设起来。

我过去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一直强调企业文化这些虚的东西,希望用文化驱动,其实根本做不到。

总之,不要搞错当下阶段该做的重点。创始人对阶段的判断、对核心团队工作重心的把握是我们真正要去思考的。

3、关于招小白、高管和人才培养......如何打通招聘中常见的坑?

1、招人问题的本质:创始人精力分配和渴求度

招人的问题,我觉得没有那么难。

雷军说他早期60%的时间花在找人上。如果找不到人才,核心的问题应该在创始人没有把资源和心力放在这方面,对这件事情没有渴求。

如果你觉得这个人非找到不可,找不到就不干这个事情了,你把精力放在这上面,那一定能找到。

品牌策划、营销或者复合型人才确实是难招的,所以我找人一般都是主动出击,比如在boss上搜索,不会等人家投简历。而且人资部门搜索和自己搜不一样,因为不同的人关注的细节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还会用脉脉,进入到人才所在的论坛、社群圈子里面,通过这些资源来找,也可以找到人。

总之,招人是创始人精力分配和渴求度的问题。

2、招小白和高管的坑,如何打通?

成长性强的人才无外乎两类:

一类是所谓的PTSD,心理严重缺失,需要用财富证明自己,这类人在某个阶段会迸发出一些很强的东西;第二类人的原生家庭还不错,他需要的能够真正自我成就。

这两类人是相对比较好用的,特别是中高管级别,需要注意这两类人。

当然最好的高管应该是能自我成就型的,像因为缺失安全感而奋斗的人可能会极端偏执,到后期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我在早期换了几任合伙人,评估下来都是因为原生家庭和心理安全感缺失造成很大的问题。

其实你在某个阶段可以用他们,但是一旦更上一个维度,你会发现他们的安全感不足以支撑陪你走得更快和更强。

所以在自我拆解这方面,安全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估维度。

在人才难以识别的情况下,最好的就是能够形成一个阶梯,在某些岗位上找到真正优秀、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然后把小白配给他,让他快速的去提;

或者把工作了3-5年、有认知但思维还没固化的这伙人给他,让他把团队快速打造出来。

最怕的就是招来一些好像有很多经验、实际很难把自己清零的人。

对于小白,只要你刚开始挑得比较用心,甚至是用赛道PK、招两个留一个的方式,其实还是可以找出不错的小白的。

另外,创始人都希望招到符合自己预期和理想的复合型人才,这其实特别难。

这几年看下来,如果真的要评估这个人到底是懂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其实我会更偏向于他的底层,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很开放的思维和成长速度。

如果有可能,最好是选择懂互联网的,因为互联网人有互联网的产品方法论,他学传统行业是比较快的。

而传统行业的人如果过去沉淀了10-20年,他可能会依然坚持他过往的经验和认知。

除非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或者自我迭代能力特别强,否则你在用他的时候要花很长时间帮他把原来的认知全部洗掉、重新来过,给他灌输新的东西特别痛苦。

所以我建议最好能找到懂互联网、自我迭代思维强的人,然后再给他招人。

因为大部分创业者进入消费品行业,你对消费品一定是有认知的。你把消费品认知带给互联网思维的人,他接受的速度比传统行业的人更快,更容易打断思维惯性。

所以要去找一些自我迭代强的、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

3、创业公司不培养小白

其实创业型公司不可能有能力培养人,不是不想培养,而是没有培养的土壤。

为什么大公司能培养?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赛道和阶梯机制,人才进来后能自然地在里面优胜劣汰,但小公司如果停下来培养人就死定了。

而且有没有能够培养人的高管也很关键,很多创业公司早期起来的时候都是草根,自己都没当过管理。

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在中层出现断层,原来从初级人员升到中层以后断层了,因为原来整个中层系统和高管系统没建立起来。

所以我觉得基本上不太可能培养小白,除非真的已经累积了一些有培养能力的高管,否则创业型公司千万不要培养人,自己都还在为生死奔波的时候停下来培养人,这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4、QA 节选

Q:人才值得花高价钱么?在没有验证真正能力前,花高价格是否试错成本太高?

A:在没有真正验证能力前,可以采用顾问的方式给你提供指导。如果你和对方有足够的沟通交流,他信任你,同时你也能给他提供一些价值,他一定是愿意帮你的。

要是连这些对方都不愿意,那就不用怀疑,这个人的格局和眼界肯定高不到哪里去,你也不用想这个人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Q:招高管怎么去除情感因素和快速决策?

A:要去除情感因素,首先要判断你是不是自己喜欢他。就像刚才说的,如果你对他的喜欢是出于感性,就是个危险信号,需要有人帮你做客观分析。

而快速决策我觉得没有那么重要。

我一个朋友在公司做到四五百号人的时候崩掉了,亏了几千万,他最近搞一个新项目,说我现在开始找合伙人,都是先跟他喝半年的酒,酒后一定吐真言。

所以我觉得不一定要快速决策,哪怕决策时间长一点,你在组织外面要先磨合好。

Q:如何把握“拆解”员工的“度”?

A:首先你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在真诚地帮助他,而不是挖他隐私。

一个场景打造出来以后,要让对方能感受到你的真诚,帮他照见他自己现在在职场和社会上的能力和段位,同时还能指明他下一步他去学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时候对方一定会感激你的。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