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管理 频道

被热议的需求侧管理有何深意?

报纸网 |发布: 2021-3-9 08:37|点击: 212|来自: 互联网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杜壮

  如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20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6个百分点。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超42%。在未来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特别是在推进内循环大战略中,消费将扮演着关键驱动力的角色。本期,我们将从需求侧管理、中国零售市场等方面,剖析中国消费市场前景。

被热议的需求侧管理有何深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率以年均9.5%左右的高速度持续了40多年,与此同时,消费展现出了超越市场的强劲生命力。1978年,我国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与规模的统计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559亿元;而2019年首次突破40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超42%,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零售市场。

  如今,商品短缺和凭证供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繁多、数量充足、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大众化消费增速加快,网络购物火爆,消费品市场向满足大众消费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方向迈进。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大众餐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体验类消费快速发展。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实际上,虽然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消费的发展对经济的带动在逐步增强,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消费的水平和品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近日,把脉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值得注意的是,“需求侧管理”被首次提及。这意味着将更加注重合理扩大需求,寻找内生动力。

  什么是需求侧?

  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在经济学中总是会一起出现。

  市场有两个基本方面组成,就是供给和需求。举例来说,当农民种出了蔬菜,粮食等农产品要到市场去售卖,农民就是供给者,属于供给侧。而购买你的农产品的人就是需求者,属于需求侧。如今,由于需求方发生了变化,比如人们富裕了,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也就是有了新的需求,而供给方还用老观念来种植和生产,种出来的农产品并不被市场需求方所喜欢,可能会造成收入减少。因此农民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来改变种植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5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被提出,并成为了“十三五”期间的经济政策主线。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亦传递出鲜明信号:扩大内部需求,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到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位置。相对于“供给侧改革”而言,“需求侧改革”将向消费端倾斜,而这将给居民收入分配、资本市场流向、产业布局方向带来深远影响。

  一般而言,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需求管理,常用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通过短期的需求管理工具调整经济总量,抚平宏观经济波动。需求侧就是常说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在社会总需求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最大。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但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5.4%,虽比几年前有所提高,但仍大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80%的水平。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居民消费更加疲软,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仅增长0.6%,而人均消费实际下降了6.6%。

  长期以来,由于过去大水漫灌的刺激需求措施,使得我国大量资源向钢铁、房地产等行业积聚;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与之对应的消费品和服务业供给却明显不足。在这种背景下,2015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使得资源配置在生产端不断优化;但需求侧投资结构却仍然不能匹配当前的经济增长特征。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指出,2020年以来核心CPI的不断回落及PPI的持续为负,反映出我国在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两边都需要调整,过去侧重用供给侧改革,如今,对需求侧也需要进行改革。

  事实上,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优势,有14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资源、近8亿就业者和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提升消费需求品质、扩大消费需求市场、提高消费能力的潜力都十分巨大。据了解,现在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达90%左右,其中最终消费贡献率占到六成左右,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当前要进行的需求侧改革绝不是简单的扩大内需,而是重在调整结构的同时,提升经济活力,改善市场环境,推动消费升级,形成高质量多层次的消费格局与秩序。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近日表示,需求侧改革是推动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格局的内在要求,推动需求侧改革也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

  增加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需求侧是关键。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就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又是以扩大最终消费为主。扩大最终消费,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

  陈宪对本刊记者表示,从总量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对于高质量发展来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使人们的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相适应。从更深的结构意义上看,要看其分配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比例低于国际水平,资本比例大,劳动比例小。改善分配关系,需要增加居民的工资收入、财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收入等。此外,改善居民的公共服务,意味着增加非货币收入,也会增加消费。

  中信证券FICC首席分析师明明指出,需求侧改革更加注重国内需求结构的均衡优化,与传统意义上的地产、基建等需求刺激政策具有本质区别。在需求侧改革的政策思路下,我国通胀或将维持在相对温和的水平,PPI快速上行的概率不高。对于宏观政策而言,综合考虑防风险、降成本、惠民生等政策目标,预计后续货币政策将延续当前稳健中性的政策基调,财政政策也将延续积极态度,但方向上更加注重就业、收入等民生领域。

  需求侧管理,重点是啥?

  实际上,消费的增长空间远大于投资,除了买房,我国居民大多没有超前消费的习惯。中国目前消费信贷余额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融360报告显示,最近20年,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基本维持在30%-40%,居世界前列,而美国近几十年的储蓄率水平则一直在3%-10%之间。因此,促使大家愿意消费的关键是消除消费后的担忧。

  相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明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等概念,目前官方对于需求侧如何改还没有具体说明。用陈宪的话来说,官方目前对于需求侧问题具体的关切点表述并不太明确。因此,从业人士都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不过,保持观望并不影响大众对于扩大内需、提高人们收入水平的共识。目前很多业内声音认为,需求侧管理不是简单的扩大需求,而是要在激活潜在需求、释放新需求的同时,注重需求质量的提高,通过高质量需求牵引高质量供给,核心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要把需求侧管理与新发展理念有机结合。

  陈宪告诉记者,房地产影响投资和消费,因此首先要控制好房价,坚持“房住不炒”,房价上涨的速度要和居民收入增速相匹配,或者低于居民收入增速,从而避免居民资金在购房中占的比重过大,释放出消费空间。此外,促进消费,还需要发挥中等收入群体的效用,提高这一群体的消费水平,挖掘其消费潜力。

  盛世投资管理合伙人陈立志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需求侧管理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陈立志认为,总体而言,需求侧管理的重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国产商品品质,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国内消费者对于国产商品的认可,促进国内消费者对于国产商品的消费;二是增加国产商品的多样性,让国内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三是对于消费者本身而言,要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国民收入,提升国内消费者购买能力。

  谈及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关系,陈宪认为,供需关系是经济学的主线,不能割裂。消费不能离开供给,供给不能离开需求。

  实际上,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长期增长动力。

  陈宪举例说,以汽车消费为例,目前汽车相关扶持政策促使新能源汽车等销量快速增长,但是随着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驾驶的普及,路上的车辆会逐渐减少。目前看汽车消费可以促进市场繁荣,但是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推动车子有效减少是趋势。所以长期和短期总是有矛盾的。需求和供给总是处在动态变化中。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近日表示,下一步,仍需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不断提升实体经济质量效益。

  如何做到“有效”?

  近年来,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持续从生产端改善供需错配的问题。而需求侧改革的提出,有望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将消费需求和产业问题联系起来,从需求端进一步改善供需错配的症结。

  陈宪认为,在经济学的阐释中,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是引致需求。这里,引致的意思是衍生,之所以要投资,是因为需要满足居民和其他社会主体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激发中等收入群体的购买欲。在陈宪看来,“有效”是投资这一要素发展的重中之重。他认为,需求侧改革一定要识别出哪些是有效需求,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投资。

  陈宪认为,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技术进步加快,需求及其满足出现了两个重要特征。一方面,潜在需求的比重提高,需要新产品、新服务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供给创造需求的能力增强,新产品和新服务大多是供给(科技)创新的产物。就静态而言,消费需求是第一性的;就动态而言,内在创新的投资需求对消费需求有转化、拉动和促进作用。所以,国内大循环既要扩大最终消费,又要用供给创造和实现需求。在以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创造消费需求,并通过投资需求具体实现这些创造过程。

  陈宪用更为通俗的话解释道,像直播这类的新业态新形式,人们喜欢它的速度很快,抛弃它的速度也很快,可谓三分钟热度。这类并不属于有效投资。在他看来,科技创新带来的消费更新的迭代,才能真正提高产品品质,形成有效投资。高铁科技和投资,乃至形成高铁产业,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

  关于如何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投资人的陈立志建议新兴产业相关企业重点关注三个方面。陈立志告诉本刊记者,首先是高端商品的国产化带来的巨大机会。目前,无论是对于奢侈品、化妆品,还是消费电子,高端产品市场仍然是进口商品占据主导的局面。但随着新一代消费主力军的崛起,其对于国外品牌的崇拜在逐渐淡化,更加注重商品品质和和性价比。这为国产高端商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诸如国产化妆品、宠物食品、消费电子产品等,已经出现了众多颇具影响力的国产商品。

  与此同时,陈立志认为,新颖商品的供给拓展了全新的增量市场。这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类新颖的产品层出不穷,如食品领域的代餐食品、无糖饮品,消费电子领域的VR设备、扫地机器人等。这些新颖产品的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培育了新的消费需求,蕴藏着较大的投资机会。

  此外,陈立志告诉记者,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也将迎来显著的机会。比较典型的是新经济类项目,催生出了许多新型职业,极大地增加了就业机会。对于新兴产业而言,无论是技术革新还是模式创新,若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有望赢得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双重支持。

  加强需求侧管理,重在采取有效措施,打通堵点,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对于建造需求侧管理这个系统性工程,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END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2021年2月1日期

  编辑:艾丽

  审核:赵涵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