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专家 频道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报纸网 |发布: 2021-3-3 07:17|点击: 181|来自: 互联网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1964年12月26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束后,周恩来总理朝着一位满脸皱纹、头上裹着一条白毛巾的老人快步走去,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你今晚就不要去大灶上吃饭了,跟我走吧!毛主席想见你!”


这位老人见到毛主席才知道,原来这天是毛主席的71岁大寿。在场的除了周恩来、朱德等重要的国家领导人,还有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铁人王进喜。


老人受宠若惊,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样一个小山沟里的农民,竟然能和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一起,坐在毛主席的生日宴上。


他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还是一个半文盲,但他却受邀参加毛主席的生日宴会,甚至还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他就是劳作于农田之中,心系贫困农民,为山区农业生产发展贡献一生的“农民”——陈永贵。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陈永贵出生在山西昔阳县石山村,因为出生那天刚好是大年初一。在农村,大年初一得了个儿子,那可是天大的好兆头。


于是,全家人都对他的未来寄予了无限美好的期望,给他取名为“永贵”,寓意永远富贵。


然而,寓意再美好,终究敌不过现实。


不管父辈们多么努力,陈永贵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始终没有办法解决。不久后,陈家又迎来了另一名男婴,这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这时,陈永贵的父亲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把妻子和陈永贵的弟弟“打包”卖到隔壁县,把陈永贵的姐姐卖到昔阳县的另一个村子当童养媳;把陈永贵寄养到大寨村的一位农妇家里。


一个完整的家,就这样支离破碎了。


然而,即便陈永贵的父亲每天去地主家做苦工,依然难以为生。第二年,陈永贵的父亲在自家祖坟边的一颗老松树上,结束了自己痛苦潦倒的一生。


年仅6岁的陈永贵,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孤儿,他靠着帮别人放牛羊为生。


光阴似水,弹指过。一眨眼,陈永贵长到11岁了。他先去找到了母亲,又去找到了姐姐。但母亲和姐姐的日子也并不宽裕,根本没办法抚养他。


无处可去的陈永贵只得又回到了大寨村,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只是在大寨人的眼里,他始终是个外乡人,直到他为大寨村做了一件“大”事。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1940年,日军占领山西,昔阳沦陷。当地的地痞流氓组成了一支专门替日军办事的队伍,横行乡里,还强行组织地方“维持会”为日本人效力,要求每个村必须选出一位代表。


做代表的这个人既要胆大又要聪明,当时的八路军也在这一带活动,能同时摆平两支队伍,这件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


而且给日本人当代表,一不小心就有“掉脑袋”的危险。全村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村里几个主事的思来想去,便把维持会“伪代表”的这个差事推到了外乡人陈永贵的头上。


陈永贵的“伪代表”没干几天,一个贩布的小商贩找到了他,原来这名商贩是位八路军。


陈永贵表面上给日本人当代表,暗地里为八路军通风报信,传递消息。大寨村的穷人们都视陈永贵为“大英雄”,他彻底在大寨村站稳了脚跟。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1947年,山西大部分地区都已解放,只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一片萧条,解放军急需农民大力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农户之间的互帮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贾进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大寨成立了第一个互助合作组——好汉组。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好汉组共有9户人家,陈永贵也是其中之一。他们个个身强力壮,是农场上的一把好手,村里有什么奖励都会优先给到“好汉组”。


那些老老少少的单干户也想加入互助合作组,但“好汉组”的人嫌弃他们又老又小,出不了什么力。陈永贵二话不说从“好汉组”出来,成立了一支“老少组”。


“老少组”的成员老的老,小的小,没驴没马。但在陈永贵的带领下,“老少组”的成员格外团结,充满干劲,谁也不愿意拖累整支队伍。


“老少组”的成绩甚至超过了“好汉组”。


“老少组”的成绩人人称赞,陈永贵在种地方面的才能初露端倪。


随着全国大规模推行农业互助合作,陈永贵的互助组人数也越来越多。1951年,全国发生重大干旱,种子不能及时下地,要种地必须去一担一担地挑水,但时令不等人。


陈永贵急中生智,为了增加劳动力,他号召所有女同志也下地干活。男同志挑水,女同志播种,总算没有耽误农耕。


第二年秋收,陈永贵领导的互助组,部分土地打出了每亩500斤的高产。在当时的整个昔阳县都非常罕见,陈永贵成为了山西省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他作为山西省农业代表团的成员走出了山西,到天津参加华北物资交流展览会。这一次外出,陈永贵对农民如火如荼地大力兴办合作社,非常看好。


陈永贵回到昔阳,便跃跃欲试,要求兴办合作社。县里边的同志对合作社还稍有疑虑,但在陈永贵的坚持下,他们勉强批准了。陈永贵招来了四五十人,准备大干一场。


对穷人来说,办合作社是一件好事儿。但对于有生产积蓄的家庭来说,就显得有点不太公平,因为很多资源要忍痛割爱地拿出来。


陈永贵深谙其中的门道,他提议:只要加入合作社的土地,都按亩分红。


到了秋后,一算产量,合作社亩产247斤,比单干户多了一半的收成。陈永贵的合作社一下子引起了县里对大寨、对陈永贵的高度重视。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陈永贵的能力被大家看在了眼里,更被党支部书记贾进才看进了心里。


贾进才对自己的老婆说:支部书记应该是谁有能力就给谁干,我决定让给陈永贵。


大寨村因为地处太行山,地貌七沟八梁,不是旱就是涝。要想粮食保产保收,必须改变大寨的地理环境。陈永贵没日没夜地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很快大家达成一致:改造大寨。


1953年冬天,陈永贵决定将白驼沟改造成梯田。白驼沟是大寨七沟里最小的一条沟,是一个斜挂的山坡。


要想把白驼沟改造成梯田,需要筑24道堤坝。大寨人靠着一副肩膀两双手,一个镢头,一个箩筐,从山下起早贪黑地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


太行山区的冬天滴水成冰,但大寨村的村民们心里却是热情似火。他们仅用18天就完成了对白驼沟的改造,经过丈量他们新增了五亩耕地。这个数字虽然不多,却是大寨村依靠人类的力量对抗大自然,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白驼沟的成功改造让陈永贵更加有信心了,他这一次把目标对准了狼窝掌。陈永贵告诉村民们:如果能把狼窝掌扎住,当年就能多出20多亩地,向狼窝掌要田势在必行。


狼窝掌是大寨七沟里最大的一条沟,当地有一首民谣这样形容狼窝掌:狼窝掌里三大害,山洪、饿狼、石头块,天旱不长草,下雨就成灾。


凭着改造白驼沟的经验,到了冬天,全村老少一起上阵,早饭中饭都在工地上对付。天冷冷不了人心,苦干3个月后,村民们在狼窝掌垒起了25条石坎,造出20多亩人造田。


开春后,村民们欢天喜地地在新造的地里播下种子,一眼望去,满沟绿油油的好庄稼。到了夏天,庄稼长势茁壮,无比喜人。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老天爷或许是想要考验一下这些石坝是否真的结实,丰收在望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雨。山洪爆发,大寨人辛辛苦苦修起的25道石坝全被冲垮,茂密的庄稼被冲得干干净净,狼窝掌又变成了烂石沟。


陈永贵不认输,他仔细地围着狼窝掌转了又转,最后得出失败的原因:坝基不深,坝身不厚,石块太小,阻挡不住洪水的冲力。


于是他带领村民们再战狼窝掌,38条石坝每一层石坝都由原来的一层改为四层,石块也比原来大得多,还在上游修了一个一亩地大、两丈来深的水库。山洪流到这里的时候,先在水库降低冲力,再往下流。


没想到第二年夏天又迎来一场大雨,风雨中,从狼窝掌方向传来一阵闷响,地动山摇。陈永贵听到这声闷响,暗叫一声“不好!”


上游的水库决堤,下游的土壤、庄稼随着洪水滚滚而去。当真是“千日打柴一火烧,一年辛苦一水漂”。


发生这样的事情,陈永贵觉得自己没脸见任何人。他一个人蹲到狼窝掌的山坡上,叼着烟袋陷入了沉思:“难道真就干不成了吗?”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经验,又从拱形的窑洞顶得到了启发。他再一次信心满满地告诉村民们:我们一定能战胜穷山恶水,一定能战胜自然灾害。


大战狼窝掌的第三次战役打响了,天寒地冻的天,饭菜送到干活儿的地方已经结成了冰,所有人的手都磨出了老茧,裂开了血口。


狼窝掌经过三次工程改造,终于经受住了几十年来的洪水洗礼。就算被1963年那次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摧击,依然稳如泰山。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陈永贵带领大家真真正正地做到了:愚公移山,改天换地。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老天爷总喜欢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时候,来点恶作剧。


1963年8月,大寨村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大寨村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毁。


刚从县城开会回家的陈永贵,被一阵阵哀嚎痛哭所包围。但他顾不上伤心,赶紧问村民们:“人冲走了没有?”


村民们回答:“没有。”


“人在就是大好事,还哭啥,洪水冲走了一个旧大寨,咱们就再建一个新大寨。”陈永贵的鼓励就像是给村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陈永贵很快便制定了建设新大寨的计划:白天治坡,晚上治屋。全村兵分三路,第一路负责把被洪水冲倒的秧苗一棵棵扶起来,第二路负责割草沤肥,为第二年的农耕打下基础;第三路负责烧砖烧瓦,修窑盖房。


山西省委和昔阳地委得知大寨村的遭遇,决定拨一部分救灾款,送上急需的民用物资。


然而,一无所有的大寨村却拒绝了组织上的扶持,党支部还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不要国家的钱、粮、物资,上交给国家的粮食一粒不能少、村民的分红不能少、合作社社员的口粮不能少。


有人说:陈永贵这是在吹牛皮。


陈永贵没空理会这些,他只是带着村民们猛干。


秋收时节,大寨村产出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数据。全大队的粮食平均亩产量从130斤上升到了770斤,总产量达到了20多万斤。社员分得了400斤的口粮,半数社员结束了住土窑的日子,搬进了新居。


年底,大寨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上交给国家的粮食一粒不少。


为当时人口增长导致的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埋头苦干的陈永贵还不知道,此时的他与大寨村的英勇事迹引起了省领导密切关注。


山西省委书记请陈永贵到省委常委来讲一下他的事迹,省里还特意给陈永贵准备了演讲稿,陈永贵却说:不用演讲稿,只要给我写上几个人名,几个数字就可以了。


没有演讲稿的陈永贵,洋洋洒洒地讲了4个小时。就是这样一位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一场演讲居然轰动了整个省城。


陈永贵在太原一连讲了五场,当时在太原的所有名人都听了陈永贵的报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陈永贵火了,火到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陈永贵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讲台。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那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整场演讲进行了实时转播,大寨村以及陈永贵的名字顷刻间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这一时期,毛泽东的工作重点仍然是解决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大寨村这个案例的出现,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趟出了一条路子。


1964年3月,山西省委书记向毛泽东详细介绍了大寨村的发展历程,在汇报中特别提到:“我自己一辈子注重成功者,接触的农民很多,但我认为,不是一般的农民,他是一个杰出的农民。”


不久后,毛泽东高度赞扬了陈永贵带领村民们自力更生的精神。一时间全国刮起了“学永贵”、“学大寨”、“赶大寨”的声音。


1964年12月26日,人大会结束,周恩来叫住了陈永贵,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毛泽东见到陈永贵进来,立马走上前去和他握手。陈永贵既紧张又激动,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咧着嘴对着毛泽东傻笑。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毛泽东邀请陈永贵坐在自己身旁,他对陈永贵说:“你是农业专家啊!”


陈永贵连连摇头:“我不是专家。”


毛泽东还向在座的宾客们介绍陈永贵:“陈永有实战经验,他是聪明的。”


在毛泽东看来,陈永贵不搞特殊化,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参加劳动。这样干部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只有这样,干部才能真正起到带头作用。


从北京回到大寨,陈永贵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他只是一个农民,却开启了他与众不同的政治生涯。


时间来到了1975年,周恩来找到陈永贵,告诉他:“这次找你,是想要谈谈人事任命的事情。你要有所准备,当国务院副总理,把大寨精神推向全国,怎么样?”


陈永贵听后赶忙推辞:“我大字都不识几个,怎么当副总理?”


周恩来却说这是党的安排,作为党员必须服从安排。


陈永贵只好无奈地接受了副总理的职务,但是他坚决不拿一分钱的工资。


做了5年的副总理后,陈永贵主动辞去了所有的职务。他骨子里依旧是那个只想种好庄家的农民,他心心念念的还是他的大寨村。


1985年,陈永贵病重,他握着儿子的手:“我死后,骨灰撒在大寨村。”


1986年3月,陈永贵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


他的骨灰撒在了大寨村的土地上,最后一小撮骨灰埋在了虎头山顶。大寨村的人们在那里立了一块碑:“功盖虎头,绩铺大地。”


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为什么他却不拿一分钱工资?


陈永贵这一生,从家破人亡到种地专家,从大寨村轰轰烈烈地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坐到了毛泽东的生日宴上,坐上了国务院副总理的位置。


有位古罗马哲学家曾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他的命运。


不管陈永贵身处什么位置,他一直是那个能吃苦耐劳,敢作敢当的“农民”。他不仅是中国农民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回望陈永贵这一生,正如他所说的:机器能自转,飞机能上天,机器和飞机都是人造出来的,人的力量大得很。除了刮风下雨,什么都是人做的。要干,什么都能干出来。


. END .


【文| 林语菡】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