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创业 频道

涉2.4亿户的万亿赛道,我深度复盘6年创业经历,总结八条经验

报纸网 |发布: 2021-3-1 19:35|点击: 223|来自: 互联网

涉2.4亿户的万亿赛道,我深度复盘6年创业经历,总结八条经验

大家好,我是云丁科技的创始人和CEO张东胜。

我是一个80后的技术男,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天津大学,学的是通信工程。毕业之后我进入了爱立信,做通讯设备,2010年进了百度,做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

2014年的5月,我和我的合伙人陈彬一起创立了云丁科技,到今天已有6年多的时间。我们公司聚焦于居住安全领域,使命是让居住更安全、更美好。

我们公司有四个主要业务。

1.租住智能化业务,就是云丁这个品牌,做得最久。主要给品牌公寓主们提供一系列的智能硬件,如智能门锁、电表、水表、门禁等,还有上层的SaaS软件,帮他们解决智能化管理的需求,现在在租住市场上处于第一的位置,市场占有率大概60%。

2.我们自有品牌鹿客下的家用业务,聚焦于消费者端的居住安全产品,如智能门锁、智能猫眼和其他的安全传感器等。

3.以米家为代表的ODM业务。小米2017年投资了我们,于是我们成了小米的生态链企业,小米上面的一系列居住安全或者入户安全的产品很多都是我们做的,如小米的全自动智能门锁、智能保管箱、智能猫眼。

4.国际化业务,把国内的居住安全产品,通过海外渠道和品牌销售出去。目前主要面向北美和东南亚,做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在北美已经取得了智能门锁的第二名。

我们在成立后的6年时间里获得了一系列的知名投资机构认可,如小米、百度、复星、龙湖、顺为、联想之星、险峰,都是我们的投资人,8轮融资总融资额大概10多个亿。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在AIoT(智能物联网)时代,如何打造一款有竞争力的产品。除此之外,我还想对自己6年的创业做一个复盘,讲讲我们创业路上踩过的坑,积累的经验教训。

成功的经验可能很难复制,但是失败的教训一定能让你少踩些坑。

授课老师|张东胜 云丁科技创始人、CEO

编辑|混沌大学商业研究团队

本文为混沌大学商业研究团队原创文章

涉2.4亿户的万亿赛道,我深度复盘6年创业经历,总结八条经验

涉2.4亿户的万亿赛道,我深度复盘6年创业经历,总结八条经验

如何选择创业赛道和切入点

我们是在2014年出来创业的。那一年,谷歌公司推出了Google Glass;然后谷歌以32亿美金收购了美国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创业公司NEST;还在那一年,苹果公司发布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

看到这些,我认为,新的科技浪潮,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的浪潮就要到来了。

这波物联网技术变革会有五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它具有海量的设备连接。所有的物体比如门锁、汽车,都可以变成物联网的设备。在PC互联网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可能每个人只有一台电脑、一个手机,但是在物联网时代,每个人将会有几百、上千的设备。

第二个特点,它的影响范围将会非常广,会改造衣、食、住、行,也包括工业、教育、医疗等每一个产业。

第三个特点,物联网将会彻底地变革一个产业。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变革是底层的改造。传统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只是连接了人与信息,但是物联网除了连接信息,还能够连接人与实体、实体与实体。

另一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会创造很多新的物种、新的事物,如扫地机器人和物流机器人。

第四个特点,产业周期长,因为从底层重构每一个产业都非常复杂,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第五个特点,产业价值将会非常巨大。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诞生了百度、美团等诸多互联网巨头。那么在物联网的时代,中国将会冒出可能更大的巨头,市值上万亿美金。

对于未来物联网产业如此巨大的体量,我们分析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相关的应用场景,那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智能家居这个场景?

有五方面原因。

第一,我们自己就是用户,了解需求。到了其他的场景里,我们既不是从业者,也不是用户,需要很多调研才能了解需求,但智能家居离我们更近一些。

第二,这个行业门槛不太高。其他的行业比如说医疗器械,虽然有非常大的商业价值,但是跟医疗相关的行业,对公司的资质、对团队的要求,门槛都很高。

第三,我们团队之前有一些经验。

我跟我的合伙人出来创业之前,已经在百度成立了一个部门,叫做云设备部,他负责智能家居,我负责可穿戴设备,对这个行业和产品积累了一年多的经验。

第四,6年前我们出来创业的时候,智能家居的竞争还不是很激烈。

大部分投资人、创业者都聚焦在当时的一些风口,比如共享经济里面。而智能家居对团队还是有一些要求的,比如同时具备硬件跟互联网的能力,这样的团队当时也不是很多。

第五,智能家居的空间比较大。有很多品类可以选择,包括智能门锁、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电饭煲、开关、插座,都可以去做。

那么选定了智能家居这个场景之后,就要选择一个切入点,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或者服务。

我们选择的是智能锁,为什么呢?也有五个原因。

第一,当时的智能锁已经到了从机械锁到智能锁的技术升级窗口期。

2014年,已经有很多传统的锁厂,在做智能锁相关产品了。大家都有共同的判断,就是随着中国的消费升级、技术的成熟,智能锁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第二,智能锁这个品类的市场空间比较大。

中国差不多有4.2亿户家庭,光城市家庭就有2.4亿户,我们按照一个品类到成熟期有50%的渗透率来算,如果说替换周期是5年,智能锁的年出货量将会到达4000万到5000万台。按照每把锁1000元来估计,这个市场的容量是500亿元。

第三,它的教育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因为锁这个品类已经存在有上千年了,根本不需要跟用户解释锁的用途。

第四,智能锁在当时是没有巨头的,没有头部品牌。

大家想一想,对于门和锁,你们知道什么熟知的品牌吗?绝大部分人,其实是叫不出门锁品牌的。

第五,因为传统机械锁的大部分从业者都是制造起家,五金起家,制造能力比较强。但是到物联网,到智能锁时代,拼的核心不是制造能力了,而是物联网的研发能力,包括云计算APP、对于好产品的设计和定义能力、营销能力。对于这些能力,传统从业者们都未必有优势,而我们认为自己有优势。

所以说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我们认为智能锁是一个好的品类。

涉2.4亿户的万亿赛道,我深度复盘6年创业经历,总结八条经验

如何打造一款有竞争力的产品

既然选定了赛道、方向和品类,接下来就要打造出一款有竞争力的好产品。

如何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主要总结了三个点:站在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思考、精准定位和把核心功能做到最好。

第一点,要站在市场跟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和判断,就是要做到求真和共情,避免以下三种情况:

1.我想要

以前,路由器很火,很多人认为路由器是家里流量的出入口,因此能做成平台公司。

但是这种想法都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想做成了能怎么样,但是没思考你的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价值。比如路由器,消费者就希望它能非常稳定,最好在角落里待一辈子,永远不需要看到。

2.自嗨

2017年,我们推出了家用第一二代旗舰产品Touch,品质、功能都非常好。唯一的缺点是成本非常高,售价高。

但是消费者不会因为产品好,就买超出他消费能力的产品。

3.我能行

在创业群,经常看到有些公司发布要改造世界的产品,变革某某产业。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是乔布斯、埃隆·马斯克,他们的很多条件比如个人影响力、资源整合能力、配合的团队能力,绝大部分创业者其实不具备。

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创业者应该务实一些,要结合你当前能力、公司现状,去定义产品。

第二点,要精准地定位产品的品类和核心功能。

为什么要精准地定位品类呢?因为只有品类定位精准了,你的产品设计、品牌定位、渠道建设,才不会犯错。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特别早期的时候,我们认为智能锁是一个新家电,也是一个消费电子品类。所以我们就按照纯家电和消费电子的逻辑,来定义我们的品牌、建渠道,但是做到后期,我们才发现,这样的定义不全面,其实是放弃了五金和建材这些非常大的存量市场。

找到了产品的这个精准定位之后,那就要找到产品的核心功能。

一款智能锁的核心功能又应包括什么?

我总结了四点:

  • 安全
  • 品质
  • 设计感
  • 便利

第三点,找到了产品的核心功能之后,要把核心功能打磨到最好。

一是你要保持专注,因为一个创业公司资源非常有限。二是你需要持续地投入,很多公司创业起来的时候,可能是抓住了一个窗口,做出一款爆品。但要保持持续成长,光靠一两款爆品是不行的,你要让你的公司能够持续地做出有市场竞争力的爆品,这就需要公司在核心方向上持续地保持投入,做出差异化的产品。

涉2.4亿户的万亿赛道,我深度复盘6年创业经历,总结八条经验

打造配套体系,支撑从制造到交付流程

作为一家企业,光能做出产品是不够的,还要打造和管理好配套的研发、服务、供应链和运营体系。

以研发体系为例。虽然很多硬件创业者可能跟我们一样,是从互联网公司出来的,但是硬件公司的研发逻辑跟互联网公司有很多不同。

一是互联网公司的研发,都讲求快速迭代。但是硬件公司的研发受流程限制,周期很长。

二是,互联网公司的研发试错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产品不对,顶多损失了研发的人工成本。但是硬件公司如果一款产品研发错了,付出的不仅仅是人力的成本,还有模具、物料都是巨大的成本,远远高于人力成本。如果你的产品已经到了市场上,可能一次召回事件就会让一个公司瞬间垮掉,失败的代价巨大。

这就需要你在产品定义或者设计的时候,都经过非常详细的论证跟测试,不给后面的环节留下坑。

三是传统的互联网公司研发更像特种兵作战,比如有的互联网项目,一个小组就五个人。

但是在物联网公司,需要的职能人员更多,最起码将近20个人才能组建一个项目组。所以做硬件的研发或物联网公司研发更像集团军。

四是互联网公司研发更多是靠人治,不需要太多的流程,更多的是小团队之间靠主观能动性去配合。但是硬件公司的研发流程太长,体系太复杂,要保证交付,不光是内部,还牵扯到上游的十几家、上百家供应商,所以必须要有一套机制跟流程,就更像一个法治的研发模式。

再比如,对于供应链体系的搭建,你要选择合作伙伴。

那如何选择呢?我有三个逻辑。

第一个逻辑就是,找合作伙伴和找女朋友一样,你需要找理念相投的,共同看好这个产业,价值观相匹配。只有这样,才有长期合作的基础,才能够在遇到一些挑战的时候,不会因为阶段性的问题,大家闹翻。

第二个逻辑是,要找跟你能力相匹配的合作伙伴。如果说你公司特别小,那就不太适合找富士康这样的巨头,因为你的出货量规模,没法匹配它的要求,它很多专业能力你可能也用不上。随着你规模的扩大,你的供应商能力要提升,它的能力要跟着你的成长而成长。如果它实在跟不上了,那对不起,你只能去更新供应商,找一个能力更强的。

第三个逻辑是,我觉得靠谱的供应商是靠时间、靠选择沉淀出来的。拿我们自己来说,现在的核心供应商基本上都跟我们合作三年以上,很多都是通过时间,迭代、筛选出来的。

涉2.4亿户的万亿赛道,我深度复盘6年创业经历,总结八条经验

云丁科技的八条创业经验

回顾自己6年的创业历程,我有八条给创业者的建议,其中很多是我们自己踩过的一些坑。我觉得价值非常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1.不能太互联网

虽然有很多创业者来自互联网行业,但是在招人、用人、花钱这三方面不能太互联网。

招人上,一般创业圈的共识就是招最优秀的人。我们原先也这么想,但是后来发现,完全这么做的话会有问题。

比如说高管,我们现在更喜欢用总监级别的人,未来2到3年可能不太会招副总裁级别的人,而是更多地把总监级别的老人当成副总裁用。这样做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激发总监们的积极性,还能发挥老人们之间足够的信任,团队的配合、协同会比较好。

用人方面(不能太随意)。因为识别一个人合不合适、靠不靠谱,是要花时间的,所以我们现在用人上会更加谨慎保守一点,可以给空间、给授权,但是不等于不管。

我们注重三点:定目标、要结果、控过程跟风险。这样,才能够让一个人的主观意愿跟公司的需要结合得比较好。

第三,花钱也不能太互联网。头些年,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比较活跃,创业者也比较容易拿钱,很多人可能在花钱这个事情上,也就不是特别节省。

但是,一个公司到一定规模之后,你很难持续地靠融资、烧钱的方式去发展,你还是得有造血、有盈利的能力,才能够支撑你的发展。

2.得学会做生意

我觉得做生意,得先学会赚钱。

但是好像创业圈包括我们自己,早期都羞于谈赚钱,羞于谈利润。但后来发现这么想不行,因为一个公司最终的价值体现是商业价值,所以还得会赚钱。

如果不会赚钱的话,我们哪有资源持续地投入到产品研发上?还怎么持续地给用户创造价值、帮用户解决问题呢?

所以说公司赚钱天经地义。

但是如何赚钱,就有方法论了。原先我们觉得只要做出好产品,就能取得市场成功,现实中未必。原先我们觉得公司只要取得营收,就会有利润,其实也未必。

所以我觉得在做硬件创业的时候,在早期就得想好怎么赚钱。要算清楚:

  • 品牌定位
  • 基于这样定位的竞争格局如何?
  • 售价应该定多少?
  • 各项费用,包括人力成本、研发成本、渠道成本、管理成本、物流成本、服务成本、售后成本,每一项是多少?
  • 加起来成本最多是多少?
  • 产品的毛利率是多少?
  • 公司的净利率多少是合理的?

这些如果没算清楚,就可能会有风险。

还得学会省钱,作为一家硬件公司,毛利率基本上是确定的。那净利率从哪儿来?

就得靠省钱,压缩各种各样的成本,省一点成本,就提高一点净利率。

3.正确地把握行业的增长节奏

我们公司在早期的时候,业务增长得非常迅猛。2014年创立的时候,我们的营收80万,2015年300万,2016年3000万,2017年1.6亿,2018年8个多亿,基本上是百分之几百、甚至是1000%地往上涨。让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觉,就是这个行业自然而然就应该每年几百上千地涨,未来的业务收入也应该百分之几百、上千地涨。

但我们并没有找到业务增长的本质。

2019年我们就遇到了增长的挑战。后来我们也对之前高速发展的原因做了复盘,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我们的行业当时还特别早期。

第二点,我们之前的增长,可能是借势增长。

第三点,公司的增长要跟产业的发展节奏相匹配。因为你公司的收入规模、人员情况、包括投入,其实都需要跟这个产业的结构相匹配。不匹配的话,那可能产业一年只能增长20到30个百分点,但是你却投入了加倍的资源进去,这时就不能带来加倍的结果,因为你的上限已经被外部环境给限制住了。

4.对品牌要保持这个敬畏之心

品牌是无法速成的。

智能锁这个产业,在2018年之前增速非常快,这让我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判断:智能锁这场仗可能未来2-3年就会打完,那我们就要尽快做成智能锁的第一品牌。

但是结果不理想。后来我们复盘发现,其实我们的判断是有悖于品牌形成的理论的。

大家想想,具有广泛大众认可的知名品牌,有多少是在10年以内形成的?

大部分品牌,都是花了10年以上的。

5.小步快跑做营销

做营销,不能全渠道发力。

鹿客的第一波爆发点,其实是在线上。爆发以后我们想在线下也取得快速的爆发,所以说头两年我们在线下发力特别猛。然后就没有主、次了,多渠道同时在发力。

但是这样的话,每一个方面的压强都不够。

所以我觉得在营销上,是要有主次之分的。

6.不能太关注竞争

这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智能锁这个产业,其实还在早期,还在大家一起做大蛋糕的时候。我觉得现在友商之间的合作应该远远大于竞争。

第二点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定位和路径,未必只有一条路能够成功。

第三个是创业是一场长跑,一时的得失我觉得不是最关键的,不决定生死。只要我们保持第一梯队,做好自己,到最后冲刺的时候能够产生爆发力就好了。我们要做的是最后冲刺阶段的第一名。

第四点是,公司的好坏基本都是自己引起的,其实跟竞争无关。自己做好了,公司的业务就好;做差了,公司的业务就差。

7.保持平衡

我们公司价值观里有个词叫追求极致,更多是我们做事的理念,但是在做公司的方面,更多其实是不能追求片面的极致,要保持平衡。

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用户价值跟市场价值的平衡。比如我们有两款产品品质都很好,但是因为成本没有做好,渠道就推不动。

所以我们现在对产品的要求,就是既要用户叫好,又要市场叫座,才是一个好产品。

第二个是,创新跟风险的平衡。我们自己因为是技术出身,所以非常喜欢创新,但是有时我们并没有管理好创新的风险,造成了比较大的成本损失。

后来我们做了修正,去科学地管理创新。

公司建立了预研机制,创新项目的失败并不会影响产品研发的节奏;另外要控制创新的投入比例,这样即使是创新的成本全损失掉了,也不会影响我们公司本身的业务。

第三是创始人的情怀跟商业价值的平衡。其实很多创业者包括我自己,都是带着情怀出来创业的。但是很多时候,商业价值跟个人的情怀,是不太一致的。

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义叫做,有情怀的商人。

首先我是一个商人,通过创造用户价值来获取商业利益,所以我肯定是要赚钱的。但是我又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不会完全基于生意的逻辑来做事情,不会靠伤害用户来获取商业价值。

另外一点是,我能够为了长期的情怀,放弃一些短期的、没那么重要的商业价值。比如2016、2017年,共享单车非常火,也有一些公司包括ofo来找我们,问我们能不能帮它做共享单车的锁。

其实老实说当时做共享单车的锁肯定能赚到钱。但是我们给它做锁的话,我们就纯是一家做ODM的公司,我觉得这不是我们创业的目的。我们还是想做出一家有品牌的公司,我们要做智能锁界的iPhone,所以我们说还是要聚焦主赛道。

所以说我觉得创始人的情怀跟商业价值之间要取得平衡,有时候你要考虑到商业价值,但有时候又要考虑到情怀。

8.要有Plan B

相信很多创业者跟我一样,可能都是草根创业。

用我自己的话来说,我从这个大公司出来创业,即使我花了2-3年的时间以后创业失败了,对我来说其实损失也可控。我的损失无非,第一是损失了2-3年的时间,第二是我可能损失掉了2-3年每年几十万的在大公司的收入。但即使是创业失败了,可能几年之后,我还是可以回到BAT里面打工。

但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成长了几年,变成一家成长型的公司时,那逻辑就不一样了。这时候你做出的每一个判断或者决策,都需要考虑到责任跟风险。因为几年下来有很多投资机构给了你几轮的融资,你需要为他们负责。第二是你的团队、你的兄弟,跟你一块创业几年,对他们来说沉没成本也是非常高的。所以你的每一个决策跟判断,都需要考虑到给他们的责任,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

所以说你再做判断的时候,都需要去思考,如果你的判断失误了是不是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它?会不会这一个判断失误,直接就让你的公司掉到坑里了?

另外,我觉得创业者也需要考虑人生跟家庭。也是今年上半年,我们投资的一家公司的CEO来找我,他说他们公司的现金流遇到了问题,咨询我要不要卖房,给公司补充现金流?

当时我跟他说的逻辑是,作为你的股东,我鼓励你卖房,因为你是挽救我们的共同资产;但是如果作为朋友,我不推荐你卖房,为什么?第一是你有没有思考过,你卖了房是不是真正能救公司?还是顶多让公司多活了两个月而已;第二是如果卖了房,公司救不回来,你有没有考虑过你的老婆、孩子,你自己的下半生?

当然比较庆幸的是,他最后没卖房,现在公司也还活着。

智能物联网技术已是大势所趋,我希望面对趋势,我们这六年的这些经验能帮助更多的朋友乘风破浪。

涉2.4亿户的万亿赛道,我深度复盘6年创业经历,总结八条经验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