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评论 频道

宣讲家评论:新春趣谈元宵节

报纸网 |发布: 2021-2-27 12:37|点击: 230|来自: 互联网

宣讲家评论:新春趣谈元宵节

又到一年元宵节。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元宵节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据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存在。在汉文帝时,便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即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动就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创建“太初历”时,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自唐代以后,元宵节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按照中国民间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不仅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还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真是阖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起源和由来

元宵节的节俗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关于元宵节的起源和由来问题,目前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纪念说”。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平吕”而设。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纪念,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以后每到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因为那时人们把正月还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节”。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二是“祭祀说”。中国古代正月上旬有祭祀传统,规定农历每月的第一个祭祀日为辛日。古代以甲子计日,每十日必有一个辛日,第一个辛日为上辛日。其中每年正月的上辛日,为帝王祈求丰年之日。据记载,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三是“宗教说”。根据中国道教文化,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而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另据考证,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月圆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元宵节的民间习俗。四是“神话说”。传说古代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有一只神鸟迷路而降落人间被猎人射死。天帝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偷驾祥云到人间传递消息,人间便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骗过天帝,避免天灾,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纪念这日子。五是“宫廷说”。据传建隆元年的元夜,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上宣德门城楼,只见万家灯火、箫鼓间作、士女欢会、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盛世。宋太祖下令,特诏开封府在上元节时更放十八、十九两夜,纵士民行乐。从此,正月十五上元节这个法定节日就在两宋成为惯例。

综上所述,从历史和民俗角度看,元宵节的起源是众多民间纪念、祭祀、宗教、纪年、历法、庆典等综合因素与民间农业生产、生活习俗,通过长期社会生活的积累融合而形成的,寓示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诗宋词里的元宵节

古人吟诵元宵节的诗词非常多。每一首与元宵节相关的诗词,大都氤氲着诗情画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期盼。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该诗描写了元宵灯会的盛况,并由此创造出一个成语“火树银花”,沿用至今。唐代诗人张悦也曾作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街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他把太平盛世元宵节赏灯的情境描述得淋漓尽致。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写道:“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从诗中不难看出,在古代元宵灯会不仅观灯,也会借着元宵佳节看秀色、相美人。而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中的诗句,“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则描绘了当时灯会的规模宏大。

宋词里也有不少关于元宵节的篇幅。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以上皆为名作,写出了宋代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别有深意的古代元宵节

中国古代“情人节”。在传统社会里,年轻女孩一般深居闺阁,不允许擅自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年过节时却可以结伴出门游玩。唐代时,热闹的元宵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称作行歌、踏歌。未婚的男女常常借着元宵观灯玩耍之际,为自己物色对象,更有才男俊女借节相会和互诉衷情。可以说,元宵节是地道的、具有历史厚度的中国情人节。

中国古代“狂欢节”。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中元宵喧闹尤为热烈。中国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到了唐代,更是处处张挂彩灯,满城火树银花,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沿至宋代,不仅是华灯溢彩,热闹非凡,而且充满了诗情和浪漫。元宵节发展到明代时非常受重视,曾一度放假十天。清代以来,元宵节通常被百姓当作春节的结束,因而极其热闹。其主要内容是吃汤圆、观灯和娱乐游行。游行活动中有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抬阁等传统艺术表演,放烟花则是元宵节的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从西汉时的国家祭祀活动,后来发展成一个全民狂欢的最大娱乐节日,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

中国古代“偷青节”。偷青是一种民间习俗,一般是指在元宵节前后,去别人家地里偷菜。关于偷青习俗的相关记载,最早是在《魏书·东魏孝静帝纪》:“(天平)四年(五三七)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说的是北朝拓跋鲜卑族在元宵夜时,相偷戏盛行。而之所以盛行“放偷”,大约有两种起源之说。一种是说古人们骨肉相残,并不和睦,后经神仙点化,指青为盟,化干戈为玉帛,从此言和,故而有了偷青习俗。另一种是说,穷困的人们为了在新年讨到好彩头,就去别人家里“偷财”,生菜谐音“生财”,逐渐发展为偷青这一习俗。从这两种起源说法可见,古人将“和睦的邻里关系”“美好的生活追求”的愿景,通过“偷盗”这一习俗来表现出来。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偷盗”是违法乱纪又不光彩的行为,“被偷”也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偷青节,不管是“偷盗”还是“被偷”,却都是一件随意自由和值得开心的事情。

丰富传统节日的时代内涵

元宵节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文化张力,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我们欢度传统节日,保持其中的仪式感,在习俗中感受文化的精髓,恰恰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面对这些辉煌的艺术作品,使我们油然而生自豪之情。无论我们走多远,都应该回过头看看老祖宗留下的灿烂文化。

2017年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我们在传承传统节日的同时,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古老的元宵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焕发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作者:管永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