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评论 频道

河南日报重磅评论:摆脱贫困 走向振兴

报纸网 |发布: 2021-2-27 10:35|点击: 147|来自: 互联网

编者按:

为展现我省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学习贯彻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精神,河南日报昨日(2月24日)起刊发“摆脱贫困 走向振兴”系列评论,分别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角度,阐述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讴歌河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现集纳如下,以飨读者。

一次重大的历史性跨越

——摆脱贫困走向振兴(上)

□本报评论员 薛世君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将贫困送进历史这件事本身,是值得被铭记的伟大功绩。

让人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2020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人民日报记者在报道时,激动的心情溢于笔端——“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这当然是壮举,且必须是奇迹!

咱们河南老乡刘震云写过一本书《温故一九四二》,讲的是“吃的问题”,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至今记得,冯小刚将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时,开头便是旁白中刘震云浓重的延津口音——“一九四二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因为一场旱灾,我的家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随后上演的,便是解放前那段关于饥饿、苦难、人性纠葛的故事。电影中,一口粮食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之前看过一部影片《十八洞村》,讲的是“穷的问题”。美轮美奂的镜头,讲述了一个村支书杨英俊带领众人填土造田的当代“愚公移山”故事,进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那里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发源地。后来看到有媒体访谈该片导演苗月,“如果不是拍电影,我可能不会如此深刻的理解‘贫困’对于一个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意味着什么。”通过创作这部电影,她深刻感受到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共产党人彰显出的使命担当,深刻理解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渴望与期盼。

再后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里有个《神笔马亮》的故事,讲的是“富的问题”。瞒着老婆去驻村的第一书记,利用自己画家的身份和特长,带领全村农民种植稻田画,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实现发家致富。电影的最后,妻子评价创作出稻田画的老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也赞美老公的驻村扶贫事业是“更伟大的事业”。

解决了“吃的问题”,又解决了“穷的问题”,再解决“富的问题”。每一个脚步,都迈得铿锵豪迈;每一个台阶,都堪称人类创举。“伟大”二字,可谓恰如其分。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吃的问题”不再是问题。由此,中国共产党创造了用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世界20%人口的奇迹。2005年起,河南所有的县(市)全部免征农业税,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在河南宣告终结。2020年,河南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

从历史维度看,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从政治维度看,这是一个百年大党的庄严承诺。从治理维度看,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形成了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

在宏观叙事之下,脱贫壮举汇聚着无数的个体幸福。笔者至今记得朱腾进爽朗的笑声。69岁的朱腾进原本住在范县张庄乡的黄河滩区腹地,他那辈儿人,十五六岁就开始垒台子、盖房子,洪水来了一淹,又得重新垒台子、盖房子,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后来,乘着搬迁扶贫政策的东风,朱腾进与3893名村民一起搬进了政府规划的千安社区,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房子,按照他的话说,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过上这么舒坦的生活。

还有濮阳县渠村乡公西集村王富增的腼腆的笑容。因病致贫后他办了家酿酒作坊,酿出的酒被村民称为“西村五粮液”。去他家采访时,他一边让着香烟,一边对着院子里那排硕大的酒桶介绍自己脱贫致富的经历……

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下,脱贫摘帽是一项彪炳史册的整体性功绩,而这背后,则是无数个家庭、亿万个个体,走出绝对贫困,收获一份希望,赢得一份幸福,并奔向美好的未来。这或许正是脱贫攻坚战最大的意义所在。

一部接续书写的奋斗史诗

——摆脱贫困走向振兴(下)

□本报评论员 冯军福

千年大跨越,日月换新天。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传来一个振奋人心、彪炳史册的好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如果不去比较,就不会了解这是怎样的人间奇迹。从自身论,我们从过去的饿肚子到吃得饱吃得好,再到腰包鼓,甩掉了穷帽子,奔上了致富路;从外界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有哪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么多人脱贫?

如果没有经历,也就无法体会这背后藏着何等艰辛。8年来,为摆脱贫困,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一路上面对不少棘手难题,要啃下很多硬骨头。以河南来说,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由于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度相对较深,脱贫任务尤其繁重。艰巨的历史任务面前,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从四面八方走进深沟巨壑,向贫困发起冲锋,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如今,无论是黄河滩区,还是大山深处,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了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中原大地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背后,闪动着无数负重前行的身影,传颂着众多脱贫佳话,描绘着乡村振兴图景。其中,有三个故事比较典型深刻、引人深思——

一个是“面粉城”变身“食品城”的故事。永城市被称为“中国面粉城”,年加工小麦面粉60多亿斤。但在以前,当地农民却一度抱怨卖粮难。这些年,当地优化小麦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小麦种植比重,以适应面粉等小麦加工企业的深加工需求。优质小麦的广种,为多样化食品生产创造了条件。如今,法式小面包、曲奇饼干、慕斯、手撕面包、凤梨酥等生产线在永城“欢快”运转,永城由“面粉城”变身“食品城”。

一个是穷山村发展写生经济的故事。嵩县三合村身处伏牛山深处,这里山高沟深、交通闭塞,曾是典型的贫困村。后来,在返乡青年冯亚珂的带动下,三合村开始打造手绘小镇,发展写生经济,渐渐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如今,三合村早已褪去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把自然风光变成了“聚宝盆”,把美丽转化成了生产力。

另一个是用泡桐制作琴筝致富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为防风治沙,焦裕禄带领兰考群众广种泡桐治理沙丘。前些年,在发现泡桐板是制作民族乐器的良材后,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纷纷做起了民族乐器生意,以琴曲招待远客,把琴筝卖到海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好声音”,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足、更加幸福。

这三个故事,分别讲的是如何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实质是河南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生动实践。河南乡村面积比较大、农村人口多,这既是发展的短板,也是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外部挑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三农”的战略后院作用更加凸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河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空间、最大潜力、最大优势。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做文章,是河南走出具有区域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有效经验。

革命先驱李大钊曾说,“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如今,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但难的是持续巩固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河南有86人65个集体获表彰。这既是亮闪闪的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近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乡村振兴局也正式挂牌,吹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继续拿出一股子气劲,发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才是中原儿女应有的奋斗姿态。

编辑:屈晓妍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