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评论 频道

社科评论|确立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的重大意义

报纸网 |发布: 2021-2-27 10:23|点击: 165|来自: 互联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国情、情系人民,迎时代之潮流,扬思想之巨帆,聚全民之伟力,探索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颇具时代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推进,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的福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并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此举对于进一步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贫困一直是人类社会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贫困和两极分化问题日益凸显。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工人贫困的根源,指明了人类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方向和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立足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以贫困问题为切入点,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一是肯定人民是消除贫困的主体。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才能逐步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是消除贫困的主体的肯定,主要体现为“内源扶贫”和“合力扶贫”的观点。他多次强调,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并提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以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同时,他还指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二是强调发展生产力是逐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上,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三是明确共同富裕是消除贫困的目的。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扶贫开发乃至脱贫攻坚工作,继续坚持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努力让困难群众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另一方面,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一是细化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在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二是深化系统扶贫。强调扶贫、脱贫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建立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注重扶贫架构的系统性,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参与、共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三是强化持续扶贫。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强调脱贫要保证质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诠释,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助于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坚持党领导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突出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无论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坚强的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党继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确立为远景目标,充分体现了国家制度的巨大优势。

其次,把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统一起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表明能否不断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尺度。

最后,把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和道路统一起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和道路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既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时,我们又对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作出新的表述,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力推进,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之一,在党的全会文件中是第一次,其现实意义非同凡响。

其一,指明了我们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我们党是一个为了梦想矢志不渝的执政党,明确方向和目标才能推动事业发展。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十四五”时期我国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国人民在看,全世界人民也在看。因此,明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和相关举措,其“领航引路”作用不可低估。

其二,体现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涉及方方面面,共同富裕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当前,如何明确方向、把握重点、找到抓手、行稳致远,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全局。我们已在脱贫攻坚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已胜利在望,进一步确立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可以有效促进公平正义、凝聚智慧力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其三,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行性的重要举措。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确定“路线图”、制定“任务书”、绘好“时间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共同富裕进程,需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特别是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显然,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的战略性、创新性举措,必将有助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