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评论 频道

丁建刚评论:上海深圳重返“积分”时代,逻辑合理吗?

报纸网 |发布: 2021-2-9 17:58|点击: 231|来自: 互联网

丁建刚评论:上海深圳重返“积分”时代,逻辑合理吗?

读懂中国楼市


2021年伊始,上海打响了本年度全国楼市调控的“第一枪”。 1月21日晚,上海极其罕见地8部门联合印发楼市新政。《上海新政真的来了,硬核只有两条》 仅4天后,上海追加法拍房纳入限购措施,至此将假离婚、赠与房产、法拍房等漏洞逐一堵上,调控力度持续升级。

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2月6日),上海1.21“沪十条”新政发布后首批三个楼盘正式公开认购。

新开的3个楼盘,全部新增“积分制”进行摇号选房。

当楼盘上市认购组数超过可售房源套数一定比例时(1.3:1),将采取积分排序的方法,选取进入公证摇号选房的购房人。

没有进入名单的购房者则被“直接淘汰”。

丁建刚评论:上海深圳重返“积分”时代,逻辑合理吗?

按照积分规则来看,基础分包含家庭、户籍、购房人拥有的住房状况、5 年内在沪购房记录 4 大因素。如果全部满足,那么最高可得 60 分

此外,在沪缴纳社保分值则从 2003 年 1 月开始计算,每缴纳一个月社保加 0.1 分。按照这次新开的楼盘计算,社保(2003.1-2021.2)最多可以增加 21.7 分。

综上所述,基础分+社保年限分,购房者最高分为81.7分。

即:本地+已婚+5年一直无房+217个月社保=81.7分

按照分值由高到低排序,以认购数:房源数=1.3:1的比例,圈定入围摇号的购房家庭。假定新盘有100套房源,则分数排名前130名的购房家庭能够入选名单,参与摇号,130名之后的购房家庭则没有摇号资格。

但是,分高未必靠前,入围摇号名单并不意味着能摇中房子。

摇号的过程依旧是随机的,进入摇号系统后,购房者不分先后,摇中概率完全相同。按照1.3:1的比例计算,中签率约为76.9%。

实际上,深圳早在半年前,就开了新房“积分摇号”的先河。

2020年7月30日,深圳宝安区华强城市花园发布了深圳历史上第一个“积分买房”的销售方案。

根据积分规则,分值计算包括购房情况、户籍情况、在深缴纳社保情况,详见下表:

丁建刚评论:上海深圳重返“积分”时代,逻辑合理吗?

最终,华强城市花园共计556套房源,入围摇号名单家庭数为5178组,62.4分以下的购房家庭全部淘汰,摇号中签率为10.7%。

丁建刚评论:上海深圳重返“积分”时代,逻辑合理吗?

丁建刚评论

“积分分房”,但凡是50岁以上的人,都有似曾相识的记忆。

多年之后,上海和深圳再现“积分分房”。

不,不是积分分房,是积分买房。

不,不是买房,是积分获得买房的资格。

不,确切的是积分获得摇号的资格。

丁建刚评论:上海深圳重返“积分”时代,逻辑合理吗?

1998年,中国结束福利分房,开始走住房市场化道路。

23年之后,转了一圈,又开始“福利分房”了。不过这次不是分房,是分配购房摇号资格。

这不是笑话,是现实,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现实。

从2003年的国务院“18号文”算起,房地产调控已经整整18年。即使从2005年的“国八条”算起,也已经16年。

调控持续到今天,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依然不孚众望,一地鸡毛。

整个房地产市场高度金融化、投资化、投机化,市场和保障不分,“有形之手”从宏观调控直至全面介入微观调控。

筑坝拦水,堵了此处,彼处又漏,穷于补漏。

最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丁建刚评论:上海深圳重返“积分”时代,逻辑合理吗?

积分,按分数高低排序,看似公平,甚至可能是资源短缺、供不应求时一个最公平的制度。

有人将此制度比作高考。

其实大错特错。

高考的分数是考出来的,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衡量。

积分购房,尽管也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分值的评判依据和标准都是人为制定的,可以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倾向性。

上海和深圳已经试行的积分购房制度,都是向无房户,特别是向从未购过房的无房户,即所谓“刚需”倾斜。

这一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是:房住不炒。

看似正确合理,站在了道德高地。

但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

被照顾的刚需,是不是应该享受政府的保障住房?

如果是,那么政府推卸了保障的责任。

如果不是,凭什么在价格面前人人平等的市场规则下,他们得到照顾?

可能有人会说,他们是“房住不炒”。

当年的福利分房,才是真正没有交易和获利功能的。

谁能知道5年之后,如果有几百万的升值,那些今天受到照顾优先购房的群体不卖房

如何定义“炒”和“不炒”?

如果规定,当时被照顾的群体购房后永远不能交易,或许可以认定为“房住不炒”。

但如果这样,还有那么多人去摇号吗?

既然有一个被照顾,还可能获得巨大利益的群体存在,或许,甚至可以肯定:

一定会形成一个产业链,钻各种空子挤入这个群体;也一定会出现优先购房资格被交易化,甚至被产业化。(这一点已经被过去多年各种破解限购政策的市场事实证实。)

如果这部分群体几年后获利几百万,那么那些租住保障房群体呢?那些人是真正的“房住不炒”,对他们公平吗?

所有这些扭曲和奇葩现象的源头就是商品房“限价”政策。

从商品房限价开始,房地产市场就出现了“双轨制”:一个是商品房价格,一个是二手房价格。

“双轨制”与市场经济原则背道而驰,导致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机制——价格机制完全失灵。

“双轨制”下,也必然滋生出投机和腐败的空间,出现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限价政策最终成了房地产市场的保价温床。

限价导致房价被呵护在保温箱里,官方为房价背书,向公众传递了“房价不跌”的暗示。

市场和公众永远得不到风险的教育,这才真正可怕。

政府调控从宏观到全面微观,或将支付巨大的代价。

给每一个家庭的数个甚至数十个方面一一打分,需要多大的工作量?需要多大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这些成本,谁来支付?

刚需群体不是不应该被照顾,而是应该用经济手段。

可以在按揭首付,贷款利率,甚至契税等方面给予照顾。

但在价格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否则不能称之为市场经济。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