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管理 频道

管理的本质:认识的演变与更新

报纸网 |发布: 2021-2-8 10:43|点击: 199|来自: 互联网

有效管理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在我们的组织管理中往往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员工在什么条件下会自愿接受管理者对自己行为的影响?要正确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我们探究管理的本质。

关于管理,20世纪初,法约尔提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与这一观点一致,出现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和“组织人”假设。科学管理学派将人看作执行某种操作程序的活的“机械”,管理者就是设计程序的工程师。泰勒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在这样一种管理世界中,工人是被动的,工人的人性和个性完全被淹没在机械的世界中,管理中见物不见人是其典型特征。在企业管理中,传统的“组织人”模式是建立在管理人员的权威性基础之上的,这种模式主张:只有将员工变成像他们管理的资产一样可以进行预测和控制后,企业管理才是成功的。然而实践证明,在选择这种管理模式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注重员工对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和服从性,不会倡导员工个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动精神,也不会鼓励员工去承担风险,久而久之,企业就会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管理状态之中。这时,有才能的员工往往倍受压抑和排挤,他们的才能和专业技能也受到限制;基层管理者失去了寻求企业发展机遇或创造新设想的激情与动力,他们不关心会发生哪些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而只是做完必须要做的活。今天我们的管理就往往如此。与此相应的是,国内的一些管理学教科书一直对管理就是如此界定。可见,我们对管理有一个更新认识的过程。

在西方关于管理的一个常被采用的简单定义是:管理就是通过他人来做所要做的事情。这个定义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却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按照这个定义,管理者不是自己去做事,而是通过人事决策和事务决策,让别人去做事。这个定义的第一个问题是通过谁去做?这是人事决策问题,人事决策的基础是知人善任。要实现知人善任,就必须做好岗位研究、人员测评以及人事匹配工作,这个过程就不简单。第二个问题是做什么事?如何做?这是事务决策。事务决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关系密切,事务的分配与组织结构也关系密切。基于上述两点,我们可以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这正是美国学者西蒙的观点。但这个定义还涉及第三个问题:如何让人积极主动地去做事?这是激励问题。人不是机器,人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行为是受其内在动力支配的。在管理中,个人特性的涉及与卷入会使管理行为变得复杂化,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学会理解他人的心理与行为,掌握激励的方法。同时在制定和实施计划时,也不得不考虑他人的兴趣和便利。因此,这个简单定义包含了复杂的管理内容。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来自美国各商学院的学术研究人员举行集会,旨在确定是否能够找到一个管理的定义,商业人员能够采纳和用于实践,研究人员能够用于教学。通过集体的讨论,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管理的综合定义:“管理是引导人力和物质资源进入动态的组织,以达到这些组织的目标,也就是使服务对象获得满意,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也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和成就感”。这个管理定义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强调了管理应利用好二种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和应该达到的二种境界:顾客满意和员工获得高度的士气与成就感。这个定义把人的情绪体验和动机确定为管理的中心,这是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突出标志。

20世纪70年代初,学者们对管理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多恩利(Donnelly)、吉布森(Gibson)和伊万塞维奇(Ivancevich)认为,管理是协调个人和集体的努力来达到群体目标的一个过程。孔茨(Koontz)和奥·唐纳(O’Donnel)认为,管理涉及在经营组织中,创造和保证某种内部环境,使以群体形式组织在一起的个人能有效地工作,去达到群体的目标。这二种定义强调的是管理的手段与艺术。

那么,协调个人与集体努力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有效管理者应该创造和保证何种内部环境,以利于这种协调获得成功?这是以后继续探索的问题。


管理的本质:认识的演变与更新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