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创业 频道

看完这两篇文章,基本通晓井冈山斗争全貌

报纸网 |发布: 2021-2-6 10:01|点击: 189|来自: 互联网

第一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文章,思想深邃,言近旨远,用最朴实的话和最贴近的事例,把复杂的、事关重大的事讲明白,这是这篇文章的魅力。今天重温,深切感到,好的文章,是燎原的火种,是革命的利器,无论时代久远,都会历久弥新,透出真理的光芒。

看完这两篇文章,基本通晓井冈山斗争全貌

一是“化悲为喜”的力量。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在南昌起义失败了,秋收起义失败了,广州起义也失败了的革命低潮下,红军内部出现了在井冈山钻山沟无异于落草为寇、沦为绿林的声音,不断有人离开革命队伍,少数人甚至提出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逆境中的毛泽东在痛苦思索中发现,一些同志的悲观情绪,就是因为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之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解释的缘故。于是强调指出,中国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为我们一块块红色区域提供了存在空间,并“化悲为喜”,进一步阐明“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这个重要观点。毛泽东这种战略眼光,使红军对当时局势逐渐有了清醒认识,对提振士气极其重要。

二是“鞭辟入里”的力量。文章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紧贴当时形势实际,开门见山,褒贬分明,用寥寥数语直指问题要害,讲得入木三分。在“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重点篇幅中,从五个方面把原因“是什么”分析得十分透彻,看似随手拈来,实质逻辑严谨,理从事出;在“三湘赣边区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中,指出了八月失败,是分兵冒进的结果,并用“4—7月四个月中的各次胜利”加以论证“为什么”,反思对比,使人信服;在“军事根据地问题”中,提出了三条“怎么办”,这些措施对于巩固大小五井和九陇两个军事根据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观全篇,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都能从中找到大量影子,一些思想成为后来解放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三是“独辟蹊径”的力量。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是以巴黎为中心城市起义取得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也是“城市中心论”的胜利。毛泽东在这篇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这是他的独创,当时不论从国际共运理论上看,还是到世界革命实践中找,都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先例。这也正是毛泽东从不迷信本本,为真理“敢下五洋捉鳖”的个性体现。事实证明,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创建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的红军力量;没有土地革命,就没有群众支持,更谈不上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没有根据地,红军就没有后方依托,就无法形成土地革命成果。这是湘赣边界斗争血的经验,也是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正确方向。

经典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国革命的成功既不是社会规律的宿命,也不是历史良机的赐予,而是从理想信念、党的领导和工农武装割据中汲取了“制胜”养分。

一是坚持理想信念。中国红色政权深处于白色恐怖的四面包围中,毛泽东深知,不解决对形势原因的认识判断,对革命前景的悲观和怀疑问题,红军是没有出路的。抚今追昔,由衷感叹,当时,正因为抓住了理想信念这个根本,这支缺衣少食、处在极其艰难困境中的红军才能让革命红旗漫卷全国。理想信念是我们坚定方向的清醒剂,是我们战胜艰险的杀手锏,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动力源。如今意识形态战场,铸魂与“蛀魂”、固根与“毁根”斗争无时不在,敌对势力攻击理想信念的伎俩一刻也未停歇,我们每名党员都应“守土”有责,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干扰,都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决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坚守者和捍卫者,这一点上不能有丝毫动摇,绝不做徒有其名的“共产党员”。

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条件。有了这个龙头,我们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才能发展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进而积小胜为大胜,直至夺取全国政权。历史选择和民心所向,总是不断把中国共产党推到了时代潮头,神州大地从满目疮痍到生机勃发,经济总量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一贫如洗到迈向全面小康……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历史已经还将不断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党就一定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国人民必将看到催人奋进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三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城市暴动”在苏联成功,但放在中国却屡屡失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毛泽东深感中国革命囿于教条主义的危害,提出走自己“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真理之火,终究燎原。今天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我们有千万条理由坚定道路自信。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无数次实践探索、对比考察慎重选择的;从现实角度看,我们相信,无论任何人,只要不抱有偏见,都会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真诚点赞;从世界角度看,道路没有优劣之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功,也为世界各国的建设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于实事求是,这篇文章就是其精神展现的起点,故此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一读再读。我们从“实事”与“求是”两个方面来解读文章的前两节。

实事就是对事物当下状态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如果不能够意识到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仍然沿用原来的思维和行动,成功的几率自然不高。

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仍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以前更加厉害。从广东出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半路被买办豪绅阶级篡夺了领导权,立即转向反革命路上,全国工农平民以及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

中国内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着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和斗争。故只要各国帝国主义分裂中国额定状况存在,各派军阀就无论如何不能妥协,所有妥协都是暂时的。今天的暂时的妥协,即酝酿着明天的更大的战争。

这段对于国内的政治状况的分析,实际上就说明仍然沿袭开篇的中国社会阶级分析的划分,原来的矛盾仍然存在,并且往恶化的方向演变。

求是这部分内容完全是毛极其深邃的洞察力的体现,这是大革命失败后多少日夜思考的结晶。列举了五个条件,全都是以现实作为出发点,没有半点教条主义。本人也有过一段比较失败创业经历,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有多少个夜晚在思考怎么样能做好,为什么会失败,直到看了《毛选》后才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你找不到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和生存发展空间,在当下外部激烈竞争环境下,你能够存活发展的概率就微乎其微。成功要讲究天时、地利和人和,但是谁清楚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的内部细节和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呢。不明白这个,没有风,帆船该如何漂流?继续回到本文第二节,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和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代表之作,再读多少遍也不为过。

1,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

2,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六年和一九二七年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

3,小地方民众政权之能否长期存在,则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条件。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5,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文中写到了经济问题,敌人严密封锁食盐、布匹和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造成了群众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红军一方面要打仗,一方面要筹饷,营养不足,病的更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环境之恶劣,远不止文字所描述的这些。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和信念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熬过那段时间的。

恰逢疫情的当下,我们是不是也有强大的意志力与信念去熬过这段最困难的时间?能不能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全面、客观、冷静的分析当下自身情况以及如何寻求发展壮大之策呢?顺风顺水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风急浪高,如何立的定,文章给了一定的回答。时代在发展,困难总是会不期而遇,正好到了检验的时候。

第二篇《井冈山的斗争》

这是1928年11月,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主要谈了两部分内容: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以及割据地区的发展现状。割据地区的现状又分为:军事、土地、政权、党的组织、革命性质、割据地区七个部分,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处处见实情。

看完这两篇文章,基本通晓井冈山斗争全貌

《井冈山的斗争》是篇承上启下的重要文章,承上承接的是共产党的出路,如《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只能去较好的群众的偏远乡村,启下开启的是如何在偏远的革命根据地生存与发展,要怎么样改变根据地以适应后期的发展。既有理论的展现,也有现实的突围。

时过境迁,以现在的角度,可能看不出什么,但观照1928年革命低潮情况下的路线选择,我们还是震惊于毛泽东惊人的洞察力。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实实在在的流血和牺牲。1928年,全国革命形势陷入大革命之后的低潮,而红军根据地则刚刚开始,当时的红军刚刚占据了井冈山周边的几个县城,装备统计的时候,每个县的赤卫队也就是百来条枪,且周围强敌环视。而正是这支力量,在不久之后,发展出了十万余众,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毛泽东具有天生的敏锐直觉能够从失败中总结正确经验,现在回看此文更觉得惊讶。他所有的问题思考出发点全都是来自现实,并以现实作为基础发展经验和理论。可以说,《井冈山的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系统化实践总结,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开始。

敌强我弱,只能退到偏远地区。可是偏远地区的本土生存谈何容易,面临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和割据地区问题等。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其该如何处理呢?怎么样在重重问题中寻找到解决方法呢?

“利用正确的战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必有俘获,如此可以逐渐扩大红军。”

这句话不也是我们创业或者工作的至理名言吗?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前期的所有准备是为了最后的必胜之战。

《孙子兵法》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毫无疑问,我们都想成为胜兵,不希望成为败兵。可是现实是胜利者寥寥,失败者连发声的机会都没有。特别是残酷的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一种稳定性很差的情况,可这就是现实。唯有改变自己,学习更多技能,观察当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机会,不下手则已,出手必胜。这才是先胜之法,那种胡乱碰撞的行为是败兵之兆。这不也是我们在职场中,从次次失败的经验中总结到的行为准则吗?在这最美好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我们只有立足自己的当下,客观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实现跃迁。冒然、冲动的行为往往会伴随更糟糕的结果。

上面所述全是后半部分的内容,我们再看前半部分,可能会有更多的体验。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样的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这部分精彩的分析看多少遍都觉得精彩,如何在缝隙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和能力。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看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只能避免不马上进入绝路,但不代表以后不会。在革命低潮的时候,一根稻草就可能压倒骆驼。

在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割据地区对四围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破裂时期,战略可以比较地冒进,用军事发展割据的地方可以比较地广大。若在统治阶级政权比较稳定的时期,则战略必须是逐渐地推进的。

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个人感悟】

1、好的组织的愿景不是画饼充饥。红军和中国历史上历次造反的最大不同,在于他在摧毁旧世界之前,已经在着手建立一个更好的新世界了。红军战士们为了这个近在眼前,甚至已经实实在在存在于自己身边的新世界,有足够理由舍生忘死。

2、“察一隅者不能与之言大,审一时者不能与之言化”。一个组织的领导,应有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认识深度,有用大时间尺度来审视事物发展的能力,尤其是客观、冷静、务实地审视多种可能的发展路线,找到最优的一条。

后来的实践证明,我军真正有把握能打下大城市,要到1946年前后,距离本文成文之时还有18年之久。但当时的红军高级将领,确实有相当的人要先打长沙,毛主席却始终理性客观分析内外部环境,始终坚持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

3、凡事之所成必天时地利人和,不可夸大主观能动性。顺势而为,伺机而动,不冒进,等待有时候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可以看看他们在谷底的时候,如何做事,如何慢慢积累,继而东山再起,傲立潮头。

4、我党能够胜利的内生性原因是土改,而不是军事。战场上取胜,原因在战场之外。在根据地,搞土改,搞宣传,搞军需经济,壮大兵源,做政治工作,从而稳步扩大地盘。可以说,毛泽东在根据地建立的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