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文化 频道

说说对联文化

报纸网 |发布: 2021-2-5 17:04|点击: 124|来自: 互联网

作者:张文翰

中国书法不光是纯粹的书法,通过书法笔墨内涵和书法意蕴显示文化世界和精神境界,而走进深厚的文化中,又能体验纯粹的书法艺术。

要说文学是对联的本相,书法是对联的表征,而对联又是书法内容的体现。于是文学、对联、书法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艺术世界,最起码透过书法要看到对联,通过对联可知文学,要说它们有各自的“心”和“相”,当一种艺术升华到某个高度的时候,自然要透相知心。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的审美原则,但是对联是最能体现其“中和”的审美价值。一副对联若无书法的表达,那就是纯粹的对联艺术了,通过书法的表现,似乎显得生动传神,而且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书法将对联经过“二次提炼”直接推向了文化空间中的“书联合璧”之美,从而直接进入人的直觉审美现场中,领略其中的涵义。

对联与书法究竟“结缘”于何时呢?这个从目前的一些书法资料来看,大致应该是晚明以后。而对联这种载体的出现大概在晚唐之前,切实也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因为对联已经是历史文化了,根据出世资料学界在不断考证对联的来源。

也许有一首诗大家都比较熟悉,其就是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但是对联究竟是从古代官方还是民间兴起的学界说法不一。对联始于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文化演变而来,因为古人为了在春节来临时祝春求福,往往在大门上有挂一对桃符的习俗。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时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于是为了“丰年”,人们家门上贴挂桃符、对联之类,还有“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秊,穀孰也,从禾千聲。”在古文字中“秊”下面的“千”字如一个害虫之类,由“秊”的上下结构可知,一个害虫要吃禾苗。在农耕文化中,禾苗却是人的“命根子”,为了人寿年丰,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过年”!

当代白化文《闲谈写对联》一书中所言:

“一般的对联研究者认为,可靠的对联之祖,也就能上推到孟昶此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止。可是,此联乃是孤证,显不出在当时普遍流行的态势……但是,未必有‘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体裁的固定化的专用名词。”

对联在古代是实用艺术,逐渐随着人们文化需求而变成审美艺术。从对联发展状况来看,应该是在民间慢慢流行起来的。当时对联的正式命名未必就是“对联”二字,对联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对联是一切具有对联艺术意义的总称,狭义的对联也就人们口头上常说的“对联”,对联又包括“楹联”等,《说文解字》:“楹者,柱也。”楹联也就是贴挂在门楼两边柱上的对联。

但是对联从大的范畴划分无非是“自然对联”和“人文对联”两种:自然对联往往是在宇宙中永恒存在中一种形式,如“天”对“地”、“山”对“水”等;人文对联要经过人的思维创作才能产生,也是从自然对联中提炼加工而来,不是生来具有的,如“鱼游池面水,露立岸头沙”。上下两联的字数有一言联(单字联)、二言一直到多言不定,但是对联绝不是简单的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而已,其上下两联的词性、词语、平仄、字数等都要交替对仗,尤其“联律(对联声韵)”方面还是要讲究点,尽管其他一切都对仗工整,就两联之间没有声律搭配交替对仗,即使再好的对联也是没有节奏感的,也就是“死死的两行文字”罢了。虽然“联律”属于技术方面,但是无技何以入道?很难进入其艺术层面,对联也是一门“技道两进”的艺术,要在有法中不断锤炼无法之“联境”。(张文翰)

来源: 甘肃日报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