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文化 频道

以石为鉴:旧石器文化与中华文明

报纸网 |发布: 2021-2-5 16:16|点击: 181|来自: 互联网

以石为鉴:旧石器文化与中华文明

旧石器时代细石器(河北虎头梁出土)

  文明起源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并列考古学三大研究课题。旧石器时代是中国史前史的第一篇章,对早期文明的研究,旧石器时代有序曲的角色。人类有几百万年的演化史,自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古人类即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生存的印记,他们利用简陋的石器为工具,虽然有时可能因气候波动、资源匮乏而步履维艰,却持续性地创造出约200万年的旧石器文化,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奏响漫长的前奏。

  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保留最多的人类行为遗存是石制品,立足于石制品技术特征,可以总结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点,从而探究中华文明的旧石器文化基础。

  延绵不绝 奠定南北二元格局

  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量超过1000处,其中不乏以遗址群被统计者,分布范围遍及各地,时间跨度从更新世早期到大约距今1万年前,延绵不绝,期间未曾出现文化中断。古人类逐资源而动、以攫取式获食方式为生,其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客观生态环境的驱动。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大体以“秦岭-淮河”为界,形成两个文化区域,分别称南、北方主工业类型。

  北方主工业类型可概括为“石片石器”,特点是先从合适的石料上生产石片,再对石片进一步加工成型,石器类型以刮削器、尖状器为主,个体小,加工精致。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年代最早的记录来自河北省阳原县的马圈沟遗址,地质时代达到早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能够使用石锤击打石核生产小而不规整的石片,并以之生产石器,属北方主工业类型。自马圈沟遗址后,中国北方地区的石器技术发展轨迹延续,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虽然发展趋势加快、出现新的技术、石器更为精致,但总体上仍具备石片石器工业的基本特征。

  南方主工业类型的特征是利用河滩砾石直接加工为工具的比例高,因此有砾石工业之称,石制品个体大,重型石器多,砍砸器、手镐、手斧、石球等类型常见,石器加工相对粗糙。典型材料包括来自百色盆地、洛南盆地、丹江流域的手斧、手镐、薄刃斧,以及安徽、湖南、湖北等地广泛存在的以砍砸器为主要工具类型的遗址。虽然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局部区域出现石片石器增加的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明显,到新石器时代仍广泛延续砾石石器工业。

  就地取材 简便与务实相结合

  石料是影响石器打制技术、石制品类型与形态的关键因素之一,石料的可获取性与丰富程度会影响到石器工业特征。与欧洲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优质燧石、日本丰富的黑曜岩等原料相比,中国旧石器遗址缺乏欧洲、非洲等地常见的优质原料。长白山地区产出黑曜岩,是为数不多的较理想的石料,但目前为止也仅在吉林省东部的旧石器晚期遗址中出土黑曜岩石制品,未见此类原料远距离大量运输的情况。位于大田洼台地的马圈沟、东谷坨、小长梁等遗址主要原料为采自周围的结核或基岩的燧石,大致与东谷坨、小长梁遗址同时期的麻地沟遗址中白云岩占绝对比重。尽管使用比例不尽一致,但同一区域的不同遗址点原料获取方式均为就地取材。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较普遍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采用了质量不算理想的石料,利用脉石英、石英岩等石料制作石器。这些石料大多质地不均、节理发育,硬度、韧度、脆性等均不理想,但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这是客观条件限制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在缺乏优质原料的条件下,古人类对石料的获取以就地取材为主,没有刻意寻求优质石料,但在石料利用过程中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原料,多数情况下仅对工具进行简单的加工,不进行繁琐的修型,生产的石器规范化程度低,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石片从事生产活动。

  古人类根据不同的原料特点采用不同的剥片技术,展示出因材施法、简便务实的特点。例如,三峡地区有大量圆滑、不利于锤击法着力的砾石,古人类采用摔碰法将之破开,再进行打片。北京周口店遗址周边有丰富的脉石英,古人类采用砸击法,看似随意地砸击石料、浪费严重,实则因为石料节理发育、脆性大,无法采用其他方法生产石片,砸击法反而是最高效的打片方法。

  保持进取 在创新中适应生存

  中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石器技术一脉相承,同时保持进取性,演化中吸收与创造新的技术因素,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表现尤为突出,打制石器技术的巅峰——细石叶技术即在此阶段由北方主工业类型与来自西伯利亚等高纬度地区的石核预制、软锤、间接及定向剥片理念相结合而产生的,迅速成为主导中国北方地区的石器技术。南方地区虽然仍以砾石石器为特色,但有石器小型化的趋势,贵州、广东等局部区域出现似细石叶技术遗存。

  石器技术创新还体现在研磨类工具的使用上。磨盘、磨棒等研磨器与碳化的植物果实、淀粉粒、植硅体一样可以作为植物资源利用的证据。研究显示,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的磨盘、磨棒上不乏植物淀粉粒、植硅体的残留,植物资源的强化利用在距今2.6万年前后已发生,随后持续沿用。南方地区缺乏与北方相似的研磨器类工具,但有稻属植硅体出土,最早的材料来自广西娅怀洞1.6万年的层位。南方地区生态环境暖湿,地表产出率高,食物资源丰富易获取,缺乏研磨器类工具可能由生态条件决定,总体上显示了一幅与北方地区不同的早期植物资源利用场景。

  石制品的原料开发、石器技术、石器类型等表现为文化发展缓慢、继承多于创新的特点,形成南北二元结构,人类行为稳定务实又不乏机动灵活性,保持文化上的进取性,吸收外来技术,创造新的文化因素。中国文明的平和包容、勤俭朴实特性不仅可以追溯到旧新石器过渡阶段,在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制作和使用的石制品上也一直能够体现出来。

  (作者仪明洁,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