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文化 频道

浙江:艺术赋能乡村 文化滋润沃野

报纸网 |发布: 2021-2-5 04:33|点击: 141|来自: 互联网

【新阶段新理念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光明日报记者 曾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干杉杉

车还没进村,飘着桂花香的热闹小路就告诉游客们,葛家村到了。

村道旁的“乡村客厅”,几位老人坐在一把用卵石垒就、竹木搭成的椅子上闲话家常;村中的“仙绒美术馆”,叶仙绒新摆出了一幅女儿做的布贴画,为这座家庭美术馆添展品;不远处的“粉小仙手工艺馆”,袁小仙坐在缝纫机前,赶制前些日子一位客户订下的布偶玩具……因为艺术,宁波市宁海县葛家村这座只有1600人的村落正改变着模样。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乡村文化维系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而建设乡村文化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如何激活农村这片文化沃野?在这方面,宁波走出了一条艺术赋能的新路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和时任宁波市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闲聊。当聊到“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这个话题时,两个人产生了共鸣。一边是希望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做好课题;另一边是寻求有效路径、美化乡村,都致力于乡村振兴,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9年以来,丛志强带领团队将艺术扎根在了宁波农村,充分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不仅培养出一群带不走的“乡建艺术家”,还把艺术之风吹到了2000公里以外的贵州山村。如今,宁波的文化活力更加澎湃。

浙江:艺术赋能乡村 文化滋润沃野

宁波鄞州区,清晨的城杨村一角。东钱湖融媒体中心供图

扎根:“艺术似乎没那么难”

“村里可以做哪些改变?愿不愿意搞艺术设计?”

2019年4月4日,当丛志强带着3名研究生第一次出现在葛家村时,村民们误以为被传销组织给盯上了——丛志强他们在村子里逛,看哪家开着门就进去唠嗑、提一堆“奇怪”问题。

距离宁海县城26公里的葛家村处于宁波的交通末梢,没特色、没优势、没潜力,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村。而丛志强正需要这份具有推广价值的“普通”。彼时,他正在为“设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研究课题寻找落脚点。2019年,宁海县积极探索艺术振兴乡村的路径,推出艺术家驻村计划。丛志强团队受邀参与其中。

与预料的一样,村民对“设计”这件事,不懂、不信,更不感兴趣,丛志强团队的驻村生活一开始便受到了阻力,怎么办?“村民们更能接受眼见为实的事物,而‘设计’有着能够将想法快速转换成实物的优势。”丛志强立马改变策略,由“讲”变“做”。

第一个设计从一把椅子开始。他发现,村民们时常聚集在村文化礼堂前的空地上,因为没有坐的地方,大家只能站着闲聊。于是,他拿出一张自己设计的椅子图,拉了五六位将信将疑的村民,到溪边捡石头,到山上砍竹子,还买了一袋水泥。材料齐全后,和大家一起动手砌了一把能坐也能躺的椅子。“用最少的成本,做最实用的东西。”第二天,椅子就成了“抢手货”。现在,这种人字形的椅子在村庄里随处可见,深受村民们喜爱。

“艺术似乎没那么难。”两天就完工的躺椅,让村民们的看法悄然改变。会一点木工活的葛万永第一个主动找上门,请丛志强帮助改造自家小院。在丛志强的指导下,葛万永在院中的大桂花树旁做了一个可以喝茶聊天的小茶坛,名曰“桂语茶院”。“我原本想着,要是丛教授没搞好,我就把它敲掉恢复原样。”葛万永笑着说,结果,原本杂乱的花园不仅变得美观大方,还实用起来。

小院里,赶来参观的村民纷纷要求驻村团队进行指导。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张振馨和张莉苑的组织下,报名的近百位村民被分成7支艺工队,由葛万永等人担任组长,带着组员在村内各个节点、农家院子打造艺术共享空间。

80后葛品高是从村子里走出去的企业家。他家的老宅年久未修,每逢雨天就会“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听说村里搞艺术,他特地赶回来找到了丛志强,向他描述了一个老屋变酒吧的构思。于是,“仙人掌”乡村酒吧在葛家村诞生了。同时,在老宅的二楼,一处50多平方米的空间也被改造成了乡间公共图书馆。如今,这间老屋每月能有六七千元收入。

2019年两期改造结束后,村民们共建设了40多个共享空间,创作了300多件艺术品,总投入60万元。2020年8月26日,葛家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传经: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葛家村的改造如火如荼,参观的人来了一批又一批。其中,就有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光照镇定汪村的7位村民。

晴隆县是宁海县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县,而彼时定汪村还未脱贫。葛家村之变,让丛志强看到了乡村艺术设计的魅力。“艺术振兴乡村的模式在沿海城市能实现,在西部山区可以吗?”丛志强觉得这是一次检验模式、考验队伍的好机会。2020年8月,由葛海峰、袁小仙、葛万永等13位葛家村村民组成的“葛家军”来到定汪,手把手教当地村民艺术改造乡村。

定汪是个小村寨,村里137户人家都是布依族。在一位村民家中,墙上挂着的月琴、竹笛、二胡等乐器引发葛海峰的好奇。村民告诉他,大家会在农闲时合奏一曲“布依小打”,娱乐一下。随后,村民们拿起各自的乐器表演了一段,悠扬淳朴的音色让人耳目一新。

浙江:艺术赋能乡村 文化滋润沃野

宁波宁海县,游客在葛家村的农家小院自拍留影。徐铭怿摄/光明图片

除了“布依小打”,大家还发现定汪村村民懂刺绣、蜡染、酿酒等布依族传统技艺,几乎各个都有绝活。鲜明的文化特色赋予“葛家军”灵感:或许可以结合当地的手艺,帮助定汪村实现村居与人文的融合,让村庄焕然一新。

晴隆8月的天气还有些闷热,但分布在村头、村中段、村尾的3组艺工队却撸起袖子,干劲十足。村民项昌琴的家,是重点景观节点——“织梦坊”所在地。在袁小仙手把手的帮助下,聚集在“织梦坊”的定汪绣娘们创作出了融合民族元素的杯垫、擦手巾、动物玩偶等布艺品。在这里,村民们还首次试水了直播卖货,3个小时内共卖出5万元,截至目前已入账近16万元。

一个个艺术节点带来的美,渐渐唤醒了村庄沉睡的文化。2020年11月中旬,在定汪村以布依族金铜鼓为灵感打造的铜鼓广场上,晴隆定汪首届融合设计乡村艺术节开幕。白天,村民们摆起了摊,带来了各式各样兼具布依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的文创产品。到了夜晚,篝火燃了起来,村民们手拉着手,跳起布依族传统舞蹈,更有村民登上新搭的舞台吹拉弹唱、引吭高歌。这一天,这个600多岁的小山村鲜活而动人。

开花:村民走上大学讲堂

一堆鹅卵石,在葛德土的手里能垒成花盆、做成石椅;一些花花红红的布料,袁小仙稍动下心思,想做什么玩偶就能做出什么玩偶;几堆凌乱的木材,葛万永花上几天工夫,就可以搭建成一座古朴的木廊。

丛志强说:“‘葛家军’已经成了一批带不走的‘乡建艺术家’。”

浙江:艺术赋能乡村 文化滋润沃野

国际友人在宁海县葛家村体验竹编制作。徐铭怿摄/光明图片

2019年12月,10位葛家村村民走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悲鸿讲堂”,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述艺术改造乡村的心得体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说,以前来“悲鸿讲堂”上课的都是大师级人物,“农民走上讲台,这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股自宁海刮起的艺术风潮席卷了宁波,并且开始升级扩面。2020年7月,东钱湖旁的鄞州区城杨村开展艺术赋能活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智慧农场、竹筒饭等多个产业基地,吸引外国游客,打造国际旅游村。2020年10月,镇海区横溪村迎来了浙江万里学院的冯道刚教授。在他的头脑风暴下,村民们对村子的节点改造提出了30多条建议。最后,这些所需所想被冯道刚转换成设计图,许多建议正在成为现实。

艺术无国界,文化有共识。宁波农村的变化引起了不少外国友人的关注。2020年7月起,来自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波兰研究中心的玛格达莱娜博士、雷加博士夫妇多次造访葛家村,还一路跟着团队前往贵州,切身感受中国乡村的文化魅力。4个月后,他们撰写的文章《葛家村的艺术风貌令人叹为观止》和《帮助村民解决问题,最大保障实现脱贫》全文刊登于《中国日报》,向世界介绍在宁波实践的中国乡村振兴。

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高二学生何海蓉近期加入了丛志强团队。爱好文学的她在一周的实践后,一口气写了3篇文章。她由衷地感叹道,这套模式的最终指向是“人”。它将乡村的优美环境、人文风俗、特色资源进行集聚、整合、提升,从而让村民的内心生出了许多新的动力。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4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