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文化 频道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报纸网 |发布: 2021-2-3 20:14|点击: 115|来自: 互联网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导读】

由上海市社联、文汇报社、深圳大学联合主办的“创新、文化、开放——沪深双城互鉴共进学术研讨会暨第150期文汇讲堂”于2020年12月25日在深圳大学举办,两地12位知名学者参与。内容丰富和内涵深刻的研讨会已经整理成文汇报两个专版,主题分别为“新一轮创新”,聚焦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新一轮开放”,聚焦长三角和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协作。30日起陆续刊发。文汇讲堂频道将三节专题分成若干主题,同步和听友分享此次研讨会的内容,分别为“大湾区的科创未来”“长三角的数字突围”“认识深圳文化”“区域发展:长三角和大湾区”“沪深互鉴共进”五个主题。(具体见文末链接) 。

此组三篇稿件为“认识深圳文化”篇,第一篇由文化学者、作家、《深圳传》作者胡野秋谈深圳的嫁接文化,作为到深圳30年的深圳人,他的分享会让您深入到深圳这座城市的肌理,第二篇是深圳大学文化产业学院执行院长周建新谈深圳的创意特长如何让深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塑形整个深圳的城市文脉。第三篇是来到深圳5年的美学研究者、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高建平对深圳的体会,在肯定他提出文化最终需要一定时间的“养”,为深圳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胡野秋曾受邀到多地讲述深圳文化

谈到深圳,人们对它的好奇超过了对它的了解。尤其是深圳的文化,基本上没有获得外省人太多的关注。

深圳文化的唯一性

深圳的文化与国内其他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和特色——具有唯一性。事实上,给深圳的文化下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深圳文化的恰当描述:没有模板的嫁接文化

首先,深圳是一个没有模版的文化类型。因为深圳的文化是无中生有。这不是说深圳没有文化,而是指深圳的文化形态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从地理位置上看,在特区建立之前,深圳地属客家文化地区,但在客家文化里也属于边缘区域。客家文化的中心在梅州,就连深圳旁边的惠州,当年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都远高于深圳,因为苏东坡曾在当地为官,留下了大量诗文,引发了一批文人追随于此。而建国后,当时的深圳被称为宝安县,只是属于惠州地区管辖,该区域的客家文化是以惠州为中心的。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20世纪上半叶的宝安县

深圳在地理位置上离广州较近,但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在广州,也与深圳无关。潮汕文化与深圳的距离较远,对深圳的影响微乎其微。

深圳是1979年建市,1980年建特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各地文化都进入了深圳,包括北京、上海、港澳台和海外的文化。有趣的是,在所有进入深圳的文化中没有一种文化具有绝对主导地位。因此,深圳文化的发展没有模板。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1980年深圳东门,解放路。 Leroy W. Demery, Jr. 拍摄

其次,深圳文化又难以归类。上海可以叫海派文化,除了地名之外,兼具海纳百川的意思。北京叫京派文化,除了地名之外,又包含京城文化、皇城文化,有王权文化的属性。但深圳不能叫深派文化,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类型。我们曾经使用过几个概念,最终因为学术上无法走向深远而作罢。例如,早期提出的“移民文化说”,貌似合理,但和上海等城市相比,移民文化非深圳独有。又如,中期提出的“多元文化说”,似乎更加贴近深圳的现实,但也很难深入研究。中国今天的城市如今哪个不多元?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为市民所喜爱的深圳文化中心由南面的图书馆和北面的音乐厅组成,是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矶崎新主持设计的

我倾向于将深圳文化表述为杂交文化,“杂交”与“多元”是不同的概念,多元可以是同时存在多种文化,各自平行发展。而杂交则是可以产生化学反应的融合,甚至基因突变。移民文化也有主体,比如上海是移民城市,但江浙沪文化是其核心。北京是移民城市,京城文化有其牢固的主体。深圳文化的主体是什么?是没有主体。深圳的主流文化是什么?是没有主流。所以,我认为深圳应该是一种杂交文化。雅气一点曰“嫁接文化”,是杂交中产生的一种新文化。

*“文化沙漠”的改变:大芬村从行画转为原创画

深圳长期被叫做“文化沙漠”。这个论调至今依然有许多人支持。深圳人常常为此自我辩护,但我认为单纯的辩护没有实际意义。1992年以前的深圳被叫做文化沙漠也并非空穴来风,当时的深圳确实没有几家像样的书店和图书馆、博物馆了。那时,深圳的读书人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出差时,总会背一大包书回来,慢慢充实自己的书房。但这种情况在后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1990年代的深圳老街商铺众多,图书馆、博物馆却不多见。朱宪民/摄

说到文化沙漠,不得不提深圳大芬村。2009年,画家陈丹青来深圳图书馆举办讲座,我推荐他去大芬村参观。他第一反应就是谢绝,因为他听说大芬村都是从事行画、临摹与复制工作的。大芬村是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开发的,当时,他来到大芬村租用了一间民房,从事国内少有的油画加工、收购、出口的产业。慢慢地,村内画廊发展到1000多家,越来越多的画师或画家纷纷在大芬村安营扎寨。黄江从事行画、临摹行业将近一、二十年,形成市场以后,大芬村的油画开始销往全球。在鼎盛时期,欧洲油画市场70%的画都来自于大芬,欧洲家庭购买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全是来自大芬村的画工。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2004年11月22日,外国游客在大芬村与画商们交流原创油画。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这一现象在2004年得到了改观。当时,深圳举办了首届文化博览会。深圳政府将大芬村设置为一个分会场,要求大芬村不仅仅只有临摹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并没有难住大芬村,因为大芬村的画家中有许多是来自中央美院、工艺美院的硕士与博士。深圳政府提出开展一次原创画大赛,最后举办了一次千人参与的原创画大赛,这也刷新了吉尼斯记录。首届文博会不但向全世界展示了大芬村,同时也改写了大芬村的印象。此后,欧洲画商开始购买大芬村出产的江南水乡画、中国风格画、客家民居画,这让大芬村醍醐灌顶。至此,大芬村从行画向创作转变。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2004年后,大芬村的油画从临摹走向创作

此后几年,陈丹青再来深圳,我带他去大芬美术馆参观,他的眼神从不屑变成了惊讶。这令他非常感慨,也对曾经对大芬村的误解感到遗憾。大芬美术馆虽然是一个村级美术馆,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一、二、三届中国美术院校师生油画展却都在这里举行。

所以,谈到深圳的文化沙漠,并不是说他人刻意贬低深圳,而是要有更多人能亲自到深圳看一看,当然深圳也要提高文化的“能见度”。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大芬美术馆建于2007年,多年来不断地弘扬深圳文化,还创立了“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文化品牌

*正在告别沙漠走向海洋,各种文化依然在交汇

目前深圳虽然告别了文化沙漠,但是否可以称作文化绿洲了呢?当然还远未达到。因为深圳没有自己的大师,也没缺乏真正被公认的经典作品,不能叫做绿洲。我认为,称其为“文化海洋”比较合适,因为各种文化流派还在朝着深圳交汇,假以时日,会有“深圳流派”。

城市发展理念的变与辨

深圳的城市发展可以粗略地分成两个20年。第一个20年是1979年到1999年,深圳撤县建市,把宝安县变成深圳市。这一时期,深圳发展绝对的核心是经济。所以,深圳的一切发展围绕着经济狂飙突进,创造了700多个中国第一,举世瞩目。例如,中国第一次土地拍卖,中国第一批商品房小区等等。城市发展理念的改变发生在第二个20年。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1987年12月7日,深圳国土局第一次以拍卖的方式拍卖土地使用权

*率先拟定30年文化纲要:市中心交给文化,文化产业曾占比11%

第二个20年是2000年至2020年。21世纪初,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一个城市发展理念,叫做“文化立市”。刚开始遭到了诸多嘲讽和质疑。但是,深圳确实做到了,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深圳率先规划了第一个“城市文化30年纲要(2000年-2030年)”。它给深圳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深圳现在的文化中心区在莲花山下,1999年,深圳市政府开始打造这一地区。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和社科院联合组建工作小组,进行城市文化规划。这一规划把深圳的中心区建成了一个文化金三角:博物馆、音乐厅、图书馆,就是要把最核心的地方交给文化。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深圳文化中心区全景犹如挥动的翅膀,仿佛寓意着深圳文化展翅翱翔)

因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的模式几乎都是深圳模式,城市的中心是一个接一个商业大厦。比如罗湖,那里全是商场。但我们到欧洲考察后发现,欧洲最好的城市都把最中心、最黄金的地段交给了文化,把大型商业综合体建在郊区。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文化不是刚需,尽管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未来。所以,恰恰要把非刚需的文化设施建在我们每天必须要去的地方。

文化立市20年后的结果如何?深圳的经济发展不但没有受到影响,经过业态的调整,2018年GDP总量达到最高的2.69万亿。深圳文化产业产值为2621亿,占比为10%;2019年占比为11%。即便在经济受到普遍冲击的2020年,文化产业比值也占到了8%。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深圳博物馆作为深圳大力发展文化设施建设的产物,开馆至今已接待国内外贵宾及观众1000多万人次

*20年读书月、五级图书馆和设计之都带来城市重塑

深圳建立了一个以文化为轴心的发展战略,以文化重塑深圳、改造深圳。举一个例子,在深圳市中心各大公园、各大广场,很少看到市民在跳广场舞。他们在干什么?每天晚上在深圳书城、南山书城等几大书城,都举办各类讲坛至少50场。许多年纪较大的市民都坐在那里听哲学教授、小说家、诗人讲座。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在深圳图书馆与书城,总能看到市民们安静读书、学习的美好景象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深圳用两件事改变了这个城市。

第一就是读书月。深圳从2000年开始,将每年的11月的30天设为读书月。设立至今,每个读书月都有1000多万人参与。这件事情坚持了20年,现在它被联合国授予了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这个城市称号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深圳现在已成为中国读书最方便的城市。因为深圳图书馆是打破图书馆边界的五级图书馆。市一级、区一级、街道和社区各一级,而且深圳还多了一级“自助图书馆”,深圳在街边设有几百个自助借书机器,并且借还书不受地点约束,像银行通存通取一样实行“通借通还”。这是全国最早且唯一的城市。

目前,深圳的公共图书馆有多少家呢?共有673家。遍布全市第五级的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都是24小时的,共有240多台。24小时营业的书香亭共有50多个。另外,深圳建立了中国第一家24小时的书店,有些城市后来也设立了,但深圳是第一家,目前有唯一一家24小时的图书馆也在深圳。阅读真正改变和重塑了深圳的气质。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第21届“读书月”中,深圳推出了大型换书会、地铁阅读文化角等等系列活动

第二是深圳成了设计之都。2008年,深圳刚获得联合国“设计之都”称号时,上海和北京的朋友都表示不解。深圳问他们两个问题: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材料在哪里印刷、哪里设计?是在深圳;上海2010年召开世博会,相关材料的设计与印刷也都在深圳。几年之后,上海、武汉也成为了联合国的设计之都。

从先试先行到先行示范区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中央赋予深圳一个全新的城市定位:全球标杆城市。全球标杆是个极高的目标,实现目标会有漫长的过程。所以我在《深圳传》中把深圳称作:未来的世界之城。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2020年,新星出版社“丝路百城传”丛书隆重推出胡野秋《深圳传:未来的世界之城》)

改革开放之初,中央给深圳的任务是四个字“先行先试”。2020年10月,习总书记来深圳后给了新定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先行示范区”和以前的“先行先试”有巨大的不同,以前的“先行先试”意味着实验可成可败。但“先行示范”就意味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个就难太多了。一层意思是要顶层设计,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另一层意思可能就是要放慢脚步。

(李念 金梦整编)

胡野秋: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立市,嫁接文化重塑新深圳|150期文汇讲堂7

(李念 金梦整编)

文末链接

汪涌豪:“去城化”下,中国迎来城市文化创新时代 | 150期文汇讲堂1

陈峰:4.8%研发费,高校增至20家,大湾区科创中心将胜出 | 150期文汇讲堂2

刘科:中国企业家是创新主体,保护知识产权是关键 | 150期文汇讲堂3

郑尊信:金融科技提升大湾区互联互通,防范跨境风险 | 150期文汇讲堂4

包亚明:长三角数字文化消费女性强劲?50+疯狂?| 150期文汇讲堂5

作者:胡野秋

编辑:李念 刘郑宁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