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管理 频道

管理通鉴|重新认识公司管理层

报纸网 |发布: 2021-2-3 11:38|点击: 174|来自: 互联网


管理通鉴|重新认识公司管理层

文|陈彩虹


前文《股份公司内部的“撕裂”现象》谈到,股份公司一经建立,公司的“共同利益”和不同股东的“特种利益”之间的博弈,便随之展开。也就是说,股份公司从建立开始,就存在公司“整体自我发展”和“股东竞相撕裂”的两股力量。显而易见,不同股东的“特种利益”在公司中大多是有明确代表的,他们构成了“撕裂”的力量;但公司的“共同利益”究竟由谁来代表,公司“整体自我发展” 的核心力量来自何方,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通常被笼而统之地认为,不同的出资方或股东,都代表着公司的“共同利益”,他们就是公司“整体自我发展”的核心力量。具体而言,进入公司治理体系的股东代表,董事会的董事,他们代表着公司的“共同利益”。然而,不同的出资方或股东,由他们派出或选定的股东代表或董事,首先“天然地”代表着不同股东的“特种利益”,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等治理组织形式,表达“特种利益”诉求并努力争取实现。在这个视角上,不论是股东大会的股东代表,还是董事会的董事个人,即使他们兼有公司“共同利益”和不同股东“特种利益”的双重任务,最多也就是两种利益“等量齐观” 地对待,不可能淡漠股东的“特种利益”而偏重于公司的“共同利益”。因此,将他们看成是公司“整体自我发展”的核心力量,缺乏理论逻辑基础。


更何况,一旦公司的“共同利益”和不同股东的“特种利益”不一致,这些“特种利益”的代表就会表现出鲜明的利益立场来,即会以“特种利益”的追求对抗公司的“共同利益”。所谓股份公司建立就必定会有“部分撕裂整体”的现象出现,便是这种不同股东的“特种利益”与公司发展的整体要求之间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规定了的。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和分析股份公司内部存在的各种对立、摩擦和冲突,就不难发现“撕裂”的客观存在,以及它们产生的深层利益原因。在这里,实践给予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结论,不同资本的股东代表、董事会的董事,都不是公司“整体自我发展”的核心力量。


这个观点惊世骇俗,它与流行的理解大相径庭。那么,在股份公司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做出的决策,是不是基于公司的“共同利益”?股东大会、董事会是不是可以算作公司“整体自我发展”的核心力量?进而问之,在股份公司中,究竟存在不存在独立的、仅仅代表公司“共同利益”,从而能够成为公司“整体自我发展”的核心力量?


我们知道,不论是股东大会,还是董事会,它们都是由不同的股东代表或董事个人构成的。这些股东代表或董事个人显然代表着不同资本或不同利益。当然,理论上讲,他们也都代表整个公司的“共同利益”。从实践来看,这些股东代表或董事表现出来的利益倾向,要么是较为纯粹的股东的“特种利益”,要么是股东的“特种利益” 和公司的“共同利益”兼而有之,但偏重于股东一方;完全不考虑股东“特种利益”而一味以公司“共同利益”为目标的股东代表或董事,几乎不存在。


正是这样的股东代表结构和董事结构,决定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做出决策时,围绕不同股东的利益诉求是主流,顶多会兼顾股东的“特种利益”和公司的“共同利益”,很难看到完全地、纯粹地围绕公司“整体自我发展”目标来做出的决策。事实上,绝大多数股份公司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策,就是不同股东代表的“特种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同时也是不同股东代表的“特种利益”和公司整体的“共同利益”博弈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无须讳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都不是基于公司整体的“共同利益”目标来做决策的。


既然决策是非公司“共同利益”而是不同“特种利益”博弈的结果,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当然不能算是股份公司“整体自我发展” 的核心力量。在现代经济社会里,有多少对于股份公司的赞美,就有多少是对于股份公司资本的赞美,就有多少是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赞美。很遗憾,从我们的理解来看,这些赞美是严重地过誉了。因为这些都不是公司“整体自我发展”的关键力量所在。换句话说,我们一直被资本、股东、董事等股份公司的诸多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需要正本清源。


在股份公司制度中,存在有“管理层”这样的治理形态。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的通用原则,一家股份公司中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基本的治理职责划分是,股东大会负责公司的最高权力配置和战略方向定位;董事会负责公司具体的战略制定、实施和重大业务事项决策,并实施跟踪监督;管理层则负责战略的执行。从治理职责的角度来看,管理层是完全独立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与此同时,在一般情况下,管理层的构成人员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的股东代表、董事等,也不存在交叉任职,即管理层人员并不是某种资本或某个股东的“特殊利益”的代表。因此,不论是治理职责,还是股东资本,管理层和管理人员,都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这样两种治理形态,没有直接关联。


管理层和管理人员的独立性,决定了他们的利益取向不可能同于股东代表和董事。然而,他们能够是公司“共同利益”的代表,从而能够成为公司“整体自我发展”的核心力量么?从股份公司的治理实践来看,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他们自身的直接利益,只与公司整体的发展状况相关。股份公司的内在结构,明确了管理层和管理人员的直接利益,是“捆绑” 在公司整体发展状况之上的,并且具体化到了月度、季度和年度的经营管理考核之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在客观上,他们不存在公司整体“共同利益”之外的其他目标,其直接利益与公司整体“共同利益” 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的关系,两种利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第二,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只与公司整体的发展状况相关。管理层和管理人员,“管理”就是他们的“资本”。经营管理好一家公司,创造性地完成公司的目标,实现公司的“共同利益”,不只是展现出他们“管理资本”的活性能量,更是为未来他们自身在公司的发展积累起更为厚实的“管理资本”——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存在于当下的公司经营管理状况之中的。由此而来,在主观上,管理层和管理人员也有努力去实现公司整体“共同利益”目标的主动积极意愿。


第三,他们的社会声誉和形象,只与公司整体的发展状况相关。管理层和管理人员既是属于当下公司的,又是属于整个社会的。因为他们凭借的是自己的“管理资本”,来获得生存的空间;而“管理资本”在整个社会范围里,是可以自由流动的,社会声誉和形象就是这种流动的基础支撑力量。当管理层和管理人员的“管理资本” 在当下公司获得最佳实践,并由此带来可观的业绩回报时,他们的社会声誉和形象就将是“加分”的,其流动性将处于较高水准。正因为此,公司整体的发展状况,提交给了社会一个评价管理层和管理人员的“外部标准”,没有人会轻视这样的标准而不全力以赴地经营管理好公司的。


既然管理层和管理人员直接的、长远的,以及和外部社会关联的利益,都凝结在公司整体的发展状况之上,那么,他们必然就是公司“整体自我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力量。这一结论,或许更为令人目瞪口呆,许多人也可能不以为然。毕竟,迄今为止,没有人将公司的管理层和管理人员的理解,放置在这等地位之上。


但是,如果你将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具体人格化的股东代表、董事和管理人员摆放在一起,梳理清楚他们之间不同的利益和利益代表关系,特别是,排除既有的资本视角、股东视角和权力视角,站立在全然超脱的位置,这种理解就会自然地、逻辑地“拥戴”出来。在这里,我们不是想去制造轰动,而是关于股份公司历史沉淀在此的深深误解,早就埋下了轰动的种子。我们只是拨开厚土,任其生长出来而已。


作者为高级经济师,长期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曾任建行首尔分行总经理、建行董事会秘书等职,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0年第1-2期合刊

图片取自网络


| 友号推荐 |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中国发展观察》微信公众号(ID:ichinado)


=====中国智库 China Think Tank=====

感谢关注和传播“中国智库”今日头条号,我们会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回报。

《中国智库》《中国发展观察》均为中国发展出版社旗下的连续出版物。

《中国智库》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具有杂志特点和思想库色彩的智库论丛。旨在让决策者更多地了解民间声音,让决策内容和过程更多地为民众理解和认可,在政府与理论界和民众之间搭建桥梁。

《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具有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