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科技 频道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发力,营造创新社会氛围,快马加鞭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报纸网 |发布: 2021-2-1 09:45|点击: 191|来自: 互联网

武汉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建言献策。他们建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战略支撑,要厚植科技创新土壤,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对标国际国内顶尖水平,找准突破口;打造创新发展核心承载区,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推进“城校共生”,创造多领域“武汉学派”;让更多科技创新惠及民生,让新动能在这座城市更加激越澎湃。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发力,营造创新社会氛围,快马加鞭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图为2020年6月23日,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整洁的园区。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激活把武汉变成创新沃土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发力

市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

形成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氛围

“回顾‘十三五’,武汉市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展望‘十四五’,《纲要》谋划长远,为我们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特别是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篇部署。”市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说。

就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黄立建议,要加强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在突破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上发力。攻克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成为“十四五”时期需要重点实现的目标。

他认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离不开未雨绸缪的战略部署,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基础研究,更离不开久久为功的埋头攻关。建议通过多样性的财政、税收、科研项目等手段激发企业创新动力,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厚植科技创新土壤,壮大科研队伍,提高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科学攻坚体制机制。引导企业科技自立自强,掌握属于自己的关键技术,心无旁骛攻主业。

黄立还建议,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软环境,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创新型人才,调动社会各界科技创新热情,推动形成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同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意、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市人大代表、中南工程咨询设计集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詹建辉:

对标国际国内顶尖水平找准创新突破口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对此,市人大代表、中南工程咨询设计集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詹建辉非常赞成。他认为,武汉有着深厚的科研创新底蕴,能够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詹建辉同时指出,目前武汉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和实体企业较少;高端、原创性成果较少;科技成果转化成相关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品也不多等。

詹建辉建议,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把武汉变成科技创新的沃土;创新平台建设应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对标国际国内顶尖水平,找准研究的突破口,针对一些“卡脖子”的技术,开展科技攻关;要加强成果转化,形成高科技产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科技创新的实际效益。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发力,营造创新社会氛围,快马加鞭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图为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正源生产车间COB封装产线一派繁忙景象,一支支光模块从这里出发,交付到互联网企业手中。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提升建立联合创新中心

全面激活武汉创新源

市政协委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胡晓玲:

推动“城校共生”引领创新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武汉应发挥高校资源集聚的优势,推动‘城校共生’,建好‘大学城’,不断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市政协委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胡晓玲说。

什么是“城校共生”?胡晓玲认为,在大学层面,要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为己任,发挥国际合作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同时,紧密联系城市,抓住城市发展带来的巨量科学研究需求和产业创新发展先机,依托城市深厚肥沃的创新土壤,创造多领域的“武汉学派”,前瞻性引领城市发展。

在城市层面,要以更绿色、更国际化、更有特色的标准高标准建设宜居城市,以更开放、更文明、更有担当的城市文化为创新提供制度创新支撑和服务托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打造思想和知识应用的市场,以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包容大气、多元文化吸引优秀人才,为大学发挥引领科技创新作用提供更多用武之地。

为此,胡晓玲建议成立创新联盟,可结合院士专家领衔创新的各项政策举措,建立由“大学(科研院所)+城市+产业界+权益人”组成的若干联合创新中心,如新兴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生态环境联合创新中心、历史文化联合创新中心、宜居城市建设联合创新中心、改革发展联合创新中心等,“这些创新中心要成为连接大学和城市的纽带,联系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的桥梁”。

市人大代表、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李立新:

让创新离企业离市场更近一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提高创新策源能力,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这一提法切中要害,非常准确。”1月29日,市人大代表、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李立新表示,武汉市的科教优势突出,在桥梁、船舶、材料、空间应用、光电子等领域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科技创新优势,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武汉和湖北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统筹规划,更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勤奋投入。

李立新长期从事材料加工领域的研究工作,与武钢等本土企业开展了较多合作。对于如何高效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他认为,“企业最贴近市场,最了解市场需求,因此企业提出问题,科研人员来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使用的最便捷途径。此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科学制定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等,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必需的基础工作”。

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

打造创新发展核心承载区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康玲:

加快“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规划建设

“依托龙头,突出优势,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见成效、有特色。”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康玲建议,充分发挥“一主引领”作用,加快“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规划建设,以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研发机构为依托,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高端人才、创新要素、高端产业汇聚的创新发展核心承载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康玲提出,坚持特色、差异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武汉未来科技城、武汉长江科技城、武汉临空科技城、汉阳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城,加快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

同时,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研发优势,通过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更多“从0到1”的突破性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创新动力。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发力,营造创新社会氛围,快马加鞭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图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无人工厂”的t3项目显示面板生产线在运行中。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市人大代表、武汉创客数字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宋洋:

为创新连接市场为市场连接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高端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这让市人大代表、武汉创客数字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宋洋印象深刻。

宋洋建议武汉从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以及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深入调研熟悉创新产业的发展,结合武汉各区的产城优势,制定创新发展计划。还要了解产业上下游的创新驱动因素,为创新连接市场、为市场连接创新;不断吸引产业资本支持创新行为,这其中要真正发挥全市各创新引导基金的作用,学习深圳的引导基金管理经验,大胆为创新输送血液;对基础技术创新要耐心培育、对应用技术创新要加速推进。

宋洋认为,创新的土壤离不开悉心呵护,要对创新企业、人才引进来、扶下去,不断跟踪服务企业和人才,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创新保驾护航。

突破率先尝试车位数字化

用科技创新让城市更智慧更宜居

市政协常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潘涛:

支持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首购首用”

去年9月,武汉市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市政协常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潘涛建议,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要进一步加大支持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首购首用”,扶持企业拓展市场资源。

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启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系列核心技术;积极争取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支持武汉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汉布局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出台武汉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尽快实现公共数据的规范采集、共享使用、有序开放。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发力,营造创新社会氛围,快马加鞭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图为人工智能科技园内的无人驾驶汽车。长江日报记者胡九思 摄)

市政协常委、武汉力龙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余龙:

变停车位为数字化资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截至2020年6月,已经达到3.6亿辆左右。相对而言,我国现有的停车位只有1.19亿个左右,且不光是停车位数量问题,空置率居高不下也是停车位一位难求重要原因。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市政协常委、武汉力龙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余龙建议,武汉可以在车位数字资产化上实现创新与突破,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尝试通过区块链技术启动车位数字化资产交易。“车位只是一个例子,一旦将车位变成数字化资产进行运作,摊位、小区公摊等都可以参照推行数字化资产运作。”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发力,营造创新社会氛围,快马加鞭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图为车上安装的北斗+大数据疲劳驾驶预警系统、智能化主动安全监管系统以安全大数据为指导,对驾驶员驾驶状态的实时监控,并通过云计算对其不安全行为进行分析研判、分级预警。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通讯员徐丁 摄)

吴余龙介绍,目前,基于北斗网格码的一套编码方式,每个车位都可以拥有自己唯一的编码。一车位对应一个编码之后,武汉所有的车位可以变成数字资产进入市场流通,私家车位可以开放出来共享使用,通过数字化运营,车位经济可以盘活。当车位变得能够产生收益之后,就有更多人愿意去投资车位。这样一来,空置的车位可以得到更好的运用,更多的资金也愿意投入到车位建设中来。届时,武汉的车位可以实现“一位一码”,全市的车位将有一张共享地图。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史强 汪甦 汪文汉 张珺 黄征 通讯员陈雨 胡桂林 韩蓄 胡桂林 韩蓄 统筹:夏琼)

【编辑:张靖】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