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文化 频道

深圳文化是有含量、有根的,为打工人提供了很多可能

报纸网 |发布: 2021-1-31 08:04|点击: 111|来自: 互联网

深圳文化是有含量、有根的,为打工人提供了很多可能
深圳文化是有含量、有根的,为打工人提供了很多可能
深圳文化是有含量、有根的,为打工人提供了很多可能

1990年代,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打工青年汇聚宝安,将宝安这块热土“打”成全国打工文学的大本营和策源地。热爱文学的郭建勋就是这当中的一员。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天堂凹》于2009年被中国电影集团改编成同名电影,由著名演员姚晨、吴军等领衔主演,致敬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致力于探索深圳本土文化内核的郭建勋,在经历一阵中年人的迷茫后又增添画家这一新身份。2019年12月,他的个人油画展在宝安图书馆开展。那年,他50岁。来深28年,郭建勋的创作始终与在深工作、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他认为是这座城市为自己的人生提供了很多可能。

“机缘巧合完成了自我修炼”

写《天堂凹》小说

还原打工者命运路线图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来到深圳的?又是怎样走上文学之路的?

郭建勋:我是湖南桃江人,1933年从部队退役来到宝安打工。当时除了回老家种地以外,来大城市打工是唯一的出路。我曾做过保安队长、总务课长,也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作家,成为一个文化人。应该是机缘巧合完成了自我修炼,进入这个行当的吧。

我的文学创作跟我的经历密不可分。1990年代,来宝安的打工人有很多是文学青年。打工生活需要找到情感出口和文学表达,于是,打工文学出现了。我当时将文学作为业余爱好,一边打工一边进行创作,观察生活,积累素材。2000年左右,我进入《大鹏湾》杂志社工作,后来又去别的杂志社。做编辑、记者、主编,长达五六年时间。那是我特别快乐的一段“黄金时代”,将爱好变成了职业,这是很难的一件事。

那时候我采访了很多打工者,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挣扎,在方方面面积累了很多原始素材。我当时动了心思,就想写一部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维度下打工者生存状态的书。后来就创作了《天堂凹》这部小说。一句话概括《天堂凹》,它是深圳打工者的“时间简史”,还原他们在深圳行走、谋生、挣扎、沉浮的命运路线图。

《清平墟》是对深圳历史文化的观察,

“深圳文化是有含量、有根的”

记者:是什么激发了您去关注宝安本土文化,撰写《清平墟》这部小说?

郭建勋:从湖南到深圳28年,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只是活在深圳的表层、外面。我平常喜欢历史,参与编村志,因为一些偶然机会切入到深圳文化的肌理,发现深圳并不是一夜起来的城市。2017年创作《清平墟》是对深圳这座城市历史的探索,总结其前尘往事。有很多人认为深圳是无本之末,认为它只有去脉,没有来龙。其实,深圳是有文化的来龙的,而且是很厚很强的文化来龙。深圳能有今天,不是空穴来风,它既有文化上的积累,还有其他技术上的准备。

《清平墟》是我个人对深圳历史文化的一个观察或一个探索吧,集中地写了沙井蚝、粤剧、古墟等本土文化元素。我认为,深圳的文化是有含量、有根的,一个完全无根的城市也无法能在今天全方位崛起。改革开放为什么选在深圳并能在深圳取得巨大成功?这不光是有政策的因素,还有政策之外的因素,比如,肯定跟文化有一定的关联性。至于我这种说法合不合理、有多大的关联性,小说是一家之言,我仅希望通过《清平墟》这部小说提供一个观察切口。

“‘本地人’一词在深圳要打双引号”

计划写一部基围人的长篇小说

记者:在探索深圳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颠覆您以往认知的发现?

郭建勋:以前我以为深圳的客家人来自梅州、广州,近几年才知道,原来,在深圳历史上,还有另外一种移民,即疍家人,在深圳叫基围人。他们被称为水上人家,一条船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以渔为生,在水上漂。像后来的打工群落一样,基围人也来自五湖四海。我觉得这个现象颠覆了我作为外来人以往对深圳的观察。基围人来深的方式比如今的打工人要悲壮得多,他们为了谋生,就驾着那么一条船来了,拖家带口,生死无期,未来有更大的不可预知性。但他们顽强地来了,一船接一船的人,布满了海岸线,点亮生命的渔火。

所以,深究起来,深圳一直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广府人是外面来的,客家人是外面来的,基围人也是外面来的,现在的新深圳人更是外面来的。深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本地人,“本地人”这个词是要打上双引号的。更好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在,当你对深圳的过去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深圳当下的可能性都是理所当然的。

深圳的移民历史为城市的包容性找到了现代的注脚。在我写《清平墟》之前没有关注过基围人,这些年,我做福海基围人的口述史、搜集整理咸水歌、编纂基围民俗志,对基围人的过往进行追溯,发现历代来深漂泊的人其生活经历符合现在这个城市的品格。所以深圳的包容性是有一定根因的。现在,我计划写一部基围人的长篇小说。

坦言“反对996”

“深圳人应当在世俗生活中保有精神高度”

记者:您后来为什么转去画油画?

郭建勋:我之所以去画油画,是因为写《清平墟》写累了。在我的十多部作品中,写得最艰难的还属《清平墟》。人到中年,有时候,你会突然觉得你的对话机制没了,这时候,你一定得找另外的对话机制,否则,你内心的问题解决不了。于是我选了画油画来解决。这是我与世界对话的另一扇窗子,把内心的东西排解出去。排解了,就舒服了,安静了。事实上,画画也拓展了我的艺术审美,画了一年画,我对很多东西更容易接受了。如果以后再进行文学创作,我的文学审美局域会更宽。至于能搞画展,我认为并不是我画得多好,是朋友们的捧场吧。

人到中年,很多人开始明白,不愁吃不愁穿是不够的,会更焦虑。文学艺术就是解决这种焦虑的一个途径。而文学艺术又是无止境的,它逼着你追求更宽更高。一个人如此,一个城市也如此。我想,深圳已经40岁了,一样也会遇到焦虑。现在市民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深圳的文化基础也强了很多,对艺术的消费也越来越大,和西方国家差不多了。深圳到了既要传承、了解过去的内涵,又要追求新时代高水准文艺品位的阶段。光拼命赚钱不足以安身立命,我反对大城市里的“996”工作制,除了赚钱以外,还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在世俗生活中同时保持精神高度。希望深圳能成为一个有精神高度的城市。

采写:宝安通记者 王童 蒋津津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