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管理 频道

新员工入职不能走“捷径”,否则有可能“欲速则不达”

报纸网 |发布: 2017-3-5 00:15|点击: 1289|来自: 企业管理杂志


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入职培训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不能走“捷径”,否则有可能“欲速则不达”。
 
“捷径”一:入职培训等同于岗前培训
  很多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时为了走“捷径”,直接将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模式照搬到入职培训中,认为两者差不多,能用就用,还可以为企业“节省”人力物力。有的企业甚至跳过入职培训,直接给员工分配岗位——反正有岗前培训。殊不知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与岗前培训是有区别的。
  首先,入职培训的时间是新员工进入企业之后,没有分配岗位之前,而岗前培训则是新员工分配岗位之后,没有独立上岗之前,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别。其次,两者的培训目的也不相同。入职培训的目的较为宏观,主要是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发展历程、组织架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帮助新员工从学生或者社会人的身份转化为企业的一员。岗前培训则要求新员工熟悉本岗位的操作要求、技术指标、安全要求等,初步了解岗位专业知识,以便早日独立上岗工作。第三,新员工入职培训的组织一般是职教中心或者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而岗前培训则是企业的车间和班组。最后,两者的培训要求不同。新员工入职培训主要是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战略,实现留人、育人、用人的协调统一。而岗前培训则是根据企业生产计划,满足基层岗位对人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
  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缺少这一关键环节,或者用岗前培训来代替,很有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首先,新员工不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这个企业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好的发展前景?企业氛围是严格还是宽松?有什么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些都是新员工迫切需要知道的内容,也是培养员工忠诚度和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果新员工一进企业就“云里雾里”,心里就会感觉茫然,对未来看不到什么希望,特别是多个新员工需要入职培训时,大家都“云里雾里”,有可能会造成人心涣散,几个人凑在一起一商量,“另攀高枝”的概率就会增加。其次,岗前培训的要求强度要严格得多,直接把岗前培训当作入职培训,新员工还未适应企业的氛围,就有可能被“吓跑”了。所以这条“捷径”走不得,是企业自断“才”路的败招。
 
“捷径”二:忽略企业文化宣传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和诠释。在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中,企业文化介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有些培训者认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可以慢慢体会,无需在入职培训中介绍,这样可以节约时间,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是给“外人”看的,新员工都进入企业了,已经是“自家人”了,介不介绍都无所谓。这其实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首先,新员工在招聘的时候,对企业基本上有个大致的了解,而入职之后,会将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情况跟印象中的企业进行对比,如果发现两者相差甚远,则可能看不到企业精神所在,或者领略不到企业的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受骗感”,选择离开的可能性就会倍增。对于刚入职的新员工来说,企业的“攻心”策略非常重要,而企业文化就是攻心的“良方良药”,可以有效医治新员工的“纠结病”“怀疑病”。这是因为企业文化的宣传,能够让新员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精髓,感受到企业精神激励人心的“点”,从接触企业的过去和现在,到憧憬自己在该企业的美好未来,一步步把新员工带进“顽强拼搏、奋斗不息”或者“创新发展、永不停步”的意境中来,激起新员工的雄心壮志,对企业马上有了改观,“主人翁”思想就会油然而生。
  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有些可以“省”,有些却不能“省”。例如企业过去取得的成绩和效益、荣誉和辉煌,能省则省,因为很多新员工看重的是现在和未来,是当前的职场氛围和将来的成长可能性,谈再多的过去也不会起到明显的激励效果。而企业文化的宣传是不能“省”的,因为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帮助新员工树立在这里拼搏的信心。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宣传,则直接断掉了新员工了解企业“灵魂”的最佳途径,或许省下来的时间能够让新员工了解更多的规章制度、组织架构,但企业文化对于新员工的意义,是这些所代替不了的。
  培训者应时刻记住,了解一个企业,是从了解企业文化开始的,用企业文化作为切入点,引导新员工融入到企业大家庭中,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新员工流动性大、职业心态不成熟的特点,企业文化可以发挥出“定心丸”的效果。
 
“捷径”三:重培训,轻关怀
  “以人为本”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关心员工成长”是很多企业留住人才的杀手锏。但这种关怀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来说,却经常遥不可及,这主要是因为在很多培训者的眼里,入职培训最重要的是强调企业的规章制度,新人进来得知道企业的“条条框框”,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都要清清楚楚。于是在很多培训课上,新员工人手一本《企业制度》,或者《企业纪律》,要求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看清楚、记仔细,有些还会抽查、考试等。
  新员工进来是满怀希望和憧憬的,对于人生职场总会产生一些美好的向往,却被枯燥乏味的培训课破坏了这份美好感觉,心里的想法可想而知。由此,“距离”“缝隙”“裂痕”就容易在新员工与企业之间出现,新员工感受不到企业的关怀,心情会逐渐压抑,难以适应新环境所带来的拘束感。
  事实上企业关怀新员工的手段有很多,例如多增加企业文化介绍,或者举办一些有趣的小活动,让新员工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如果只看重培训,而无视员工渴望关怀的“心理需求”,则可能让培训走入“死胡同”,新员工不会有学习的激情,甚至会失去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轻则会激发新员工的逆反心理,重则让新员工打起退堂鼓,认为这个企业并不适合自己,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不如趁着年轻尽快另换一家适合自己的企业,于是就容易造成人才流失。
  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应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靠“灌输”理论知识,距离行动还差得很远,即便新员工通过入职培训,未来道路也蒙上了“灰尘”。如果企业领导带头慰问新员工,用风趣的语言引起新员工的好感,或者直接当着新员工的面,让培训人员多讲解一些企业文化知识,勾勒企业的前景,尽量减少枯燥的课程,则容易激发新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今后也会与企业同舟共济,荣辱与共。
 
“捷径”四:不进行职业生涯辅导
  很多新员工都是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缺乏生活经验与工作经验,所以职业生涯辅导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入职培训是新员工职业生涯的第一课,万事开头难,当新员工选择了企业,潜意识里都希望今后的路走得顺畅,早日成功。针对员工的这些心理,在入职培训中增加职业生涯辅导的课程,有助于新员工今后的成长。但有一些企业的入职新员工得不到这种有益的辅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培训部门根本就没有职业生涯辅导的概念,认为入职培训只要把规章制度讲透彻,或者充分展现出企业的发展历程、光辉业绩,就足以吸引新员工的“加盟”和“留守”了;二是培训老师总认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新员工刚进来,讲讲大道理就行了,至于具体的“修行”需要他们自己去摸索。
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不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并不是走“捷径”,相反还会危害到企业的利益。
  首先,新员工在人生职业第一课中若不能快速转化职业心态,对以后的独立上岗影响极大,且职业素养的培养也会变得非常困难,新员工很可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排斥感和挫折感。其次,新员工入职后,大多数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模糊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在模糊变成清晰的过程中,若缺少有效的辅导,则该过程会变得非常漫长,甚至有可能好几年后才会明确。新员工入职培训是接受职业生涯辅导的最佳时机,当真正进入岗位后,职业生涯已经正式开始,加上技术业务学习以及繁忙的工作,知识接受能力也会逐渐下降,根本无法顾及到职业生涯规划。入职培训是新员工刚踏入社会之际,此时员工记忆力好,学习能力强,生机勃勃,这个时候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无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职业生涯辅导也应讲究一定的方法,如果只追求名人效应,脱离企业实际,新员工的迷茫感和失真感会更强烈。例如开口就是马云、马化腾,闭口就是乔布斯、比尔·盖茨,这些名人的职业轨迹跟新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相距甚远,缺乏说服力。如果培训部门可以选取企业内的先进模范或者优秀员工代表,在培训课上现身说法,通过自己职业生涯的诠释,则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帮助新员工更好地把握职业发展契机。
 
“捷径”五:入职培训不需要激励机制
  一些企业在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中,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迎来新员工,讲一番大道理,然后将他们送往一个个基层岗位,整个培训就算结束了,这中间根本不存在什么激励机制。培训人员一般会认为这只是一个铺垫而已,不需要什么激励机制,又不是上岗培训,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学好学坏都是一个样,最后带领他们前进的还是岗位上的老员工,入职培训简单点就行了。事实上这个简单并不代表“捷径”,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都有“一面镜”,称的是企业尊重人才的“分量”,照的是企业是否能够成才的“氛围”。入职第一课就吃“大锅饭”,自然会在新员工脑海里留下这样的印象:在这里干,学好“怎么混”就行了。有了“不良”的开端,自然不会有好的过程和结果,最终损害的是企业本身的利益。原本可以成才的人,却因为一个“混”字而变得平庸,原本是一群未来的岗位骨干,却因为看不到企业的激励机制,先入为主地认为这里的发展前途也不怎么样,从而失去了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
  入职培训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这是“小投入、大回报”的典型映照。新员工是企业的未来主人,很多人都会在今后的岗位上挑起大梁,而激励机制是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激励员工应从入职培训抓起,用激励机制让培训变得更有活力。激励并不只有物质奖励,有时候培训老师的一句夸奖,或是企业领导的一声赞许,都有可能改变一名新员工今后的职业轨迹。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学习兴趣和任务执行力的前提,反映了一个企业尊重人才的小环境和大氛围,同时也能对抱着无所谓态度的新员工形成警示作用。例如企业领导可以在培训课上表态:学习好的人,有机会分配到自己想去的岗位。这种激励无疑能够起到极大的鞭策效果,让每一位新员工都能树立起成才的信心。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