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恩施晚报简介

2015-11-16 10:43 查报纸网 点击数: 1134 www.cbzw.com.cn


  《恩施晚报》是由恩施日报社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市州级综合型社会类报纸,2005年1月1日扩版为周七刊四开16版,报纸今年除保留原有的版面外,新增加了创业求职,时尚点击等一系列版面。

  由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老、少、边、山”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还处于发展初期的恩施晚报,救助弱势群体的能力还十分有限。但是,作为一家以关注民生为己任的地方主要媒体,必须参与社会救助。这种救助不能仅仅停留在新闻事实的报道上,还要充分利用本媒体的公信力,动员社会力量,对报道对象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以解决报道对象的实际困难为最终目的。

  因此,媒体探索出一种适合贫困地区的救助模式,让恩施晚报在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就显得比较重要。通过一系列的救助,特别是对三胞胎一家的救助,恩施晚报救助弱势群体的模式已基本确定,那就是:精心策划,救助个体,感动社会;善款交慈善机构管理,科学发放,专款专用。

  新闻策划

  从2008年7月24日开始,《恩施晚报》辟出专版,推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特别报道《影响恩施》。可以说,这既是由晚报领导担纲策划,组织记者深入采访而执行的一项政治宣传任务,又是经过精心筛选、视角独特、富有创意、文字清新的系列成就报道。“特别报道”中的访谈对象,均是恩施州改革开放中的参与者、见证者。开篇的《齐心大队刮起“单干风”———一个生产队长的改革记忆》,记录了郜世权顺应群众打破“大锅饭”的强烈呼声,冲破“左”的阻力,大胆实行包产到户,从而成为引领恩施地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典型,读来感慨万千、令人敬佩;《穷山沟出了个“万元户”———太阳河乡廖平富的发家史》,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凭借“搞副业”的一点积累,利用本地资源,兴办硫磺厂发家致富的经历。读后使人在饶有趣味的回味中,感受到实现温饱后农民新的追求……

  总共29期的特别报道,版面布局独具匠心,每期报道由事件、亲历、影响、链接四部分组成。事件是点题之笔,亲历是主述文字,影响和链接是背景材料。每期2000字左右的亲历文章,都以第一人称口述的形式来写,就像口述人坐在我们面前娓娓道来,令人感到特别轻松、亲切;影响和链接部分,文字简练,有改革开放的大事记、有对比数字,权威性强,是解读事件和口述文章的点睛之作,使一个看似孤立的事件和经历显得更加丰满,更具典型性、时代感,从而帮助读者站在时代和全局的层面较全面地了解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和巨大变化。同时,每期报道都配有被采访人和典型图片,使亲历人的口述文字的感染力、吸引力得以增强。

  对现代报纸而言,最能体现其创新思维和竞争力的就是新闻策划。

  策划是建立在策划资源之上的,如果没有好的策划资源,策划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策划艺术了;但有好的策划资源,报纸却拿不出好的招数,也就是没有好的策划艺术来体现,那么资源就会白白地浪费掉。纵观《影响恩施·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应该说,晚报是把改革开放的巨大资源———“那些人”、“那些事”,经过挖掘开发,再通过巧妙的艺术策划,向读者奉献的就是新颖、好看、别开生面的文化大餐。

  题材选择与编排设计

  为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各级新闻媒体掀起了一轮改革开放报道的高潮。《恩施晚报》从2008年7月至12月刊出的这组<影响恩施>特别报道,为读者奉献了丰富而精彩的精神大餐,也成为2008年恩施州靓丽的民族文化传播景观。《影响恩施》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历史事件回顾,同时强调新闻传播理论中的“受众关注”与“共同兴趣”,即选题设置理论的实践及传播效果。据相关调查,这组特别报道在本地域以及中国西部民族地区都产生了较大反响,充分展示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与极佳的媒介效应。

  纵览29篇“特别报道”,可以发现晚报编辑部精心策划选题的宏观新闻视野,敏锐的政治目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本专题的选材涉及恩施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全过程,覆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以及工、农业等社会各个领域,每篇“特别报道”均选自改革开放30年恩施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事件,从而见证了恩施州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以及辉煌成就,为恩施州社会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在这组系列报道中,《恩施晚报》编者着重“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意在激发受众对新闻的“共同兴趣”。因此,对每一个“特别报道”的新闻事件都作了精心安排,重点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热点”与“焦点”,选择当年能够与广大受众切身利益相关从而产生关注兴趣的新闻事件,而又突出典型个案,以点带面,通过对每一篇“特别报道”版面的精心设计,分别用历史“事件”回放,“亲历”个案叙述,事件“影响”的社会效果,以及相关的众多新闻信息链接,将历史到现实的发展历程巧妙衔接,使一个个“特别报道”的历史事件汇成了改革开放30年的精彩画卷。同时,它也是一面面明镜,照出了恩施州改革开放30年来,艰难曲折而又洋溢辉煌的奋斗之路。《影响恩施》专题这种独到的题材选择与版式编排设计,立足于恩施州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域特色,既有跨越时空的纵深视角,又为读者提供了微观个案细节阅读的审美愉悦,从而开拓了“特别报道”的新闻信息视野。正是在这种“关注受众,激发共同兴趣”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指导下,《恩施晚报》的这一专题策划,具有了区别其他众多新闻媒体类似专题的独到特色与传播优势。

  慈善事业

  2006年4月,恩施晚报编辑部与州慈善协会、州红十字协会共同组织,为建始县三里乡9岁烧伤女孩捐款,几天之内捐款10万多元,解决了小女孩的治疗费用,让小女孩重返校园;2006年6月,与州电视台、州慈善协会一起,为患尿毒症的巴东大学生周启华组织捐款,后周启华利用善款成功换肾,现已返回学校上课;2006年8月以来,恩施晚报对宣恩县尿毒症患者梁国华进行连续报道,宣恩县为其组织捐款4万多元,后梁国华在浙江宁波得到宁波市民的资助,为其捐款17万多元,并成功换肾。

  活动纪实

  恩施晚报策划、组织了“救助三胞胎家庭”报道活动。这次活动,成功地实施了对三胞胎家庭的救助,体现了恩施晚报的民生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恩施晚报与当地慈善机构、社会各界合作,探索出了地方媒体如何实施社会救助的模式,从而使恩施晚报在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恩运集团的帮助下,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黑桃坝村三胞胎的父母郑庭让夫妇,带着4个孩子平安回到恩施。

  三胞胎回家了

  2008年6月17日,恩施晚报编辑部接到在深圳工作的恩施老乡宁先生的电话,称恩施市舞阳街道办事处黑桃坝村四组村民郑庭让夫妇,拿着2005年9月恩施晚报对他们生育三胞胎女儿的报道,带着大儿子和三胞胎女儿在深圳街头乞讨,希望恩施晚报继续关注三胞胎的命运。

  恩施晚报编委会当晚进行策划,决定以连续报道的方式,对三胞胎家庭进行救助。报道步骤大致定为报道三胞胎家庭在深圳的情况——接三胞胎一家回恩施老家——倡议社会救助——制定长效救助机制。

  三胞胎一家在深圳街头乞讨的新闻见报后,引起湖北省委常委、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汤涛的高度关注。他指示民政部门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救助。恩施州及恩施市民政局表示,如果郑庭让一家确因生活所迫南下乞讨,民政部门将给予救助;如果不符合农村低保条件,将作为特例给予临时救助,同时由慈善协会组织社会救助,确保三胞胎一家的基本生活。

  2008年7月4日,州慈善协会与恩施晚报编辑部联合举行关爱三胞胎捐赠仪式,21家单位现场捐款捐物。截至当日,共为三胞胎募集善款3万元。三胞胎的父亲郑庭让表示一定通过劳动,把三胞胎养大成人,教育他们感恩社会。

  探索适合贫困地区的救助模式

  恩施晚报救助三胞胎一家的初衷,是为了在保证三胞胎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把郑庭让夫妇从困境中解脱出来,通过劳动,振兴家庭。所以,这笔善款只能用于三胞胎。

  恩施晚报编辑部、州慈善协会在征求郑庭让夫妇意愿的基础上,与郑庭让签订了《善款使用协议书》。协议书的主要内容是:所有善款由州慈善协会统一管理;所有善款全部用于救助三胞胎,不得挪作他用;根据郑庭让家庭特殊情况,由州慈善协会每月发付三胞胎生活费600元,直到所有善款用完为止。

  按照协议,4年之内,三胞胎的生活费基本上不用郑庭让夫妇操心了。在这4年里,根据郑庭让夫妇的能力,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家庭建设好。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