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专家 频道

Qing听|“男生女性化”?专家:这种说法缺乏性别平等视角

报纸网 |发布: 2021-3-16 09:25|点击: 285|来自: 互联网

“班级前十名,女生占九个”,网络上类似的话题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男孩危机”。日前,一些人提出应在学校里通过体育运动的开展,防止男生女性化,让男孩有男孩样,让女孩有女孩样。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研究负责人刘文利教授认为,到底男孩是什么样?女孩又是什么样?这些问题并不能单纯由性别来区分,这样只会强化性别刻板印象,不符合性别平等的理念,同时还有可能加重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刘文利教授认为,所谓的“男孩危机”其实是一种男权社会下男性的危机感。温柔细腻的男孩和坚强干练的女孩都是一样的,这些应该是男女都同时具备的优良气质,同样,更不应该“以貌取人”,认为秀气、纤瘦就只属于女生。当前的“男孩女性化”其实只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下产生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开展性教育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而在教育部门设立性别平等咨询委员会,也有利于性别平等理念的深入。

北青-北京头条: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要防止“男生女性化倾向”,同时强调“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刘文利:我觉得这个说法是缺乏性别平等视角的,这其实是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什么是男孩样?什么又是女孩样?这个标准是人为确定的吗?是谁确定的?有这样观点的人认为,男孩的标准就是要有力量,有对抗性,但如果一个男孩很温柔体贴,那就是没有男孩样了吗?反过来,女孩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一个女生坚强而有力量,是不是就不是女孩样了?

北青-北京头条:这种观点中认为,可以通过参加运动来强化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您怎么看?

刘文利:这同样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男生就要参加足球、篮球、橄榄球这样对抗性的运动,而女生则就要去学习艺术体操、跳绳、瑜伽这些培养气质形体的运动。

为什么女生就不能去踢足球呢?我们知道,中国女足比男足好很多,都说中国女足是铿锵玫瑰,但又否定女生去踢足球。同样的,体操王子李宁,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偶像,这又如何解释?可见,用性别划分运动项目,不具有性别平等意识。无论什么性别的人都有权利选择喜欢或擅长的运动。

北青-北京头条:目前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男性女性化的趋势,比如一些所谓的“小鲜肉”,很俊秀,很苗条。

刘文利:这还是个刻板印象问题,认为男性就应该是肌肉发达,形体语言粗犷,大声说话,留着络腮胡子,甚至是大腹便便、不修边幅。而如果男生对自己的外形有所修饰,让自己的外表更光鲜,就会遭受批评。

比如有的男生会护肤,就会遭到批评,但其实皮肤就是我们人体的器官,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应该保护好,这是一个人的健康习惯,何错之有?这跟性别有什么关系?

北青-北京头条:但是有一些男明星还会化妆、带首饰,引发一些男生也去效仿,也是现实问题。

刘文利:那些“小鲜肉”化妆、带耳环,毕竟只是在屏幕中的,很多都是工作需要。这是我们现在网络发展后,视频化的传播途径将艺人们更多的展现给大家。这里面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

在我们主张的性教育中有这一部分的内容,叫媒介素养与性,还有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安全使用,这两部分的内容会告诉我们的青少年,舞台上的媒体形象是怎么被塑造出来的,那样的形象是需要化妆、灯光甚至一些技术手段,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化的,不是大多数人的情况。所以,这一块需要有专业的性教育课程对青少年的认知有引导。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现实中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舞台上那样的“小鲜肉”。你看过军营里的士兵吗?他们只是没有那些艺人那么多的机会走上台前。我们看国庆阅兵的时候,我们的军人,多么有豪迈的气质,但你不能要求所有的男孩子都跟军人一样。

北青-北京头条:我们在网上曾经看过一个图片,一边是孔武有力的军人,一边是穿着军装的艺人,下面标注的意思大概是说,如果中国的男人都这样,如何保家卫国?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刘文利:这其实就是过去所说的男孩危机,男孩都温柔了,秀气了,保家卫国的责任谁来扛起来?如果都是舞台上的那些小鲜肉,他们还能扛得动枪吗?但担忧者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说,照片里的是艺人,是演员,他并不是军人,在他那个职业里,他就是这样的。但军人这个职业里,军营里并不是这样,你看前几天我们立功的边防战士,都是正气凛然的。其实这是一个职业形象的问题,无论是什么职业,什么岗位,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就有存在的意义。我们不能把艺人的形象套在所有的男孩身上,同样也不能让所有男孩都必须跟军人一样。

有的男生就是身材瘦小,长相清秀,有的男生就是性格柔顺,温文尔雅,那他们达不到到社会定义的男人形象的要求,怎么办呢?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这对他们就是不公平的。其实即便是艺人、演员,也不都是小鲜肉,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无论是什么职业,社会形象都是多元化的。

北青-北京头条:您刚才说,在学校中往往温柔秀气的男生会被欺凌,这种情况明显吗?

刘文利:我们课题组做过研究,专门调查学校里的欺凌现象。发现男生的校园欺凌,主要表现在男生对女生的欺凌,以及年龄更大、身体更壮、个子更高的男生对发育较慢的男生的欺凌。所以说,当你用一个标准去衡量男生的时候,达不到这个标准的男生,就成了少数群体,他们就更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包括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老师,他们对这样的男生甚至也存在偏见,这就加剧了被欺凌的可能。

北青-北京头条:那反过来,在校园欺凌中,男性化的女生是否更容易去欺负别的女生?

刘文利:至少我们的研究没有显示出这一点。女生的校园欺凌主要是被男生欺负,或者是女生之间的因关系不协调导致的欺凌。比如因为恋爱关系产生的对立,会有女生之间的欺凌。

北青-北京头条:社会对于男生女性化的批评很多,反过来对于女生男性化的容忍度却很高,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

刘文利:这背后是对女性形象的贬低。我们批评男生的时候,总是会说“你怎么跟个娘们儿似的”这样的话,但反过来对于男性化的女生,却常常说她是“女汉子”、“女强人”,颇有赞美的性质。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我们的传统社会是男性掌握着巨大的权力,而女性处于被贬低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性别平等意识越来越强,很多男性觉得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会对自己标准定义下“不男人”的行为举止进行攻击。

北青-北京头条:您刚才提到,我们的一些老师或者教育工作者,也会出现性别刻板印象或者性别不平等的偏见。

刘文利:这并不仅仅是老师其实是一个全民性的问题,这跟受教育程度没有关系,是个社会的普遍现象,中国每个阶层的人都缺乏性教育知识,只是很多人并不自知,没有意识。

北青-北京头条:您的意思是说,性别平等意识和性教育有直接关系?

刘文利:当然有关系,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性别平等教育,这贯穿了性教育的始终。2018年颁布的《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将性教育分成八个概念,其中一个就是理解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及其规范的社会结构。我们所说的性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性行为的教育、预防性侵的教育或者生理卫生的教育。科学的性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性别平等教育是其中一个独立的单元,并且贯穿性教育的始终。同时,性教育中包含性别平等教育但不等于性别平等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虽然性别平等教育也涉及到性的有关内容,但不会涉及到那么多性的角度。其中还包括了性认同,性倾向,性表达等等。我们目前所说的性别平等还是狭义上的男女平等,还不是更进步的多元化性别。

北青-北京头条: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男女平等,如今还有性别刻板印象或者说偏见,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男女平等意识吗?

刘文利:从基础的角度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开展性别教育。另外就是我们一直建议的,在教育部门设立性别平等咨询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目前在一些地方省市区已经有了,只是都在妇联、妇儿工委或者地方人大里的机构,还没有在教育部门中建设起来。

我们认为,教育部门肩负着全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最应该建立性别平等咨询委员会。

北青-北京头条:这个建议的依据何在?

刘文利:我们提到设立性别平等咨询委员会是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明确提出,性别平等原则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有充分体现,也就是说,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无论是理化生还是史地政,都必须充分体现性别平等原则。《纲要》中要求,国家级的教材中,要充分体现性别平等原则,在教育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修订和评估中,要增加性别平等视角,落实性别平等。同时,《纲要》中还说,课程和教材相关指导中要增加社会性别专家,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要充分体现性别平等理念。

北青-北京头条:各地方成立的委员会目前工作状态如何?

刘文利:这些委员会一般都是从政策的角度,为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意见。比如说,发布地方立法文件的时候,会由委员会里的专家提出性别平等意见,让地方立法能够更好的体现性别平等,特别是男女平等问题。

北青-北京头条:为何您认为最好在教育领域设立性别平等委员会?

刘文利:各个机构的职能是不一样的,如果放在教育部门的话,会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有帮助,也能够让青少年从小接受性别平等理念,对性别平等能够有更大的贡献和帮助。我去教育部的网站上找过,也调查过,都没有找到这样的机构设置。其实委员会不一定是实体设置,这些专家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布政策的时候,提前征求这些专家的意见即可,在重要政策文件上把关,不要做出性别不平等的描述或者相关政策的出台。

北青-北京头条:目前教育部门在性别平等方面做得如何?

刘文利:我认为还是缺乏性别平等意识,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更多的性别平等培训。我们课题组对我国的教材做过分析,其中性别刻板印象还是存在的,尽管这些年已经好多了。

北青-北京头条:您指的教材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哪些?

刘文利: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教材中有一篇关于周恩来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同志的文章,邓颖超同志是我们非常出色的妇女领导人物,但她在教材中出现的画面是在给周总理补衣服。从这里也能看出,女性形象在教材中出现时,更多的是以为家庭服务、为丈夫服务的角色呈现的。在教材中,职业的女性形象非常少,女性对社会的贡献很少在教材中反映出来。

北青-北京头条:这是不是跟过去有关女性职业和社会角色的故事素材比较少有关系?

刘文利:是的,过去中国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社会贡献相对不多,有关素材也少,但并不是没有。而且时代发展了,我们就应该注意这样的问题。现在中国女性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的。很多统计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女性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妇女在全世界的劳动参与率是最高的,女性除了承担社会责任之外,还承担家庭责任。当代女性的社会贡献可以说和男性是并驾齐驱的,但这一点在教材中体现的并不充分。

统筹/张彬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编辑/白龙

Qing听|“男生女性化”?专家:这种说法缺乏性别平等视角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