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 安徽省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贵州省 广东省 广西省 甘肃省 河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 湖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西省 辽宁省 内蒙古 宁夏区 青海省 山西省 山东省 四川省 上海市 陕西省 天津市 新疆区 西藏区 云南省 浙江省
 专家 频道

南桥|专家是怎样炼成的?

报纸网 |发布: 2021-3-16 08:13|点击: 253|来自: 互联网

南桥|专家是怎样炼成的?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教授罗杰·肯尼伯恩的新著《专家:通往精通之路》,勾画了一个专家养成的整体图景。

专家是一种在场面上被吹捧,在网络上被群嘲的人物,又名“砖家”。与之相关的教授,有时候被成为“叫兽”。我给大家举几个《魔鬼词典》式的各行业专家的“定义”:

外交官:能劝你下地狱,而且让你摩拳擦掌巴不得马上就去的人。

会计师:知道事物之成本,却不知道其价值的人。

审计师:在战斗结束后到达,并给受伤者捅上一刺刀的人。

心理学家:一个美女进屋时他无视美女,却在观察周围所有人反应的人。

管理顾问:把你手表抢过来,告诉你时间并按时间计费的人。

银行家:阳光明媚时借给你雨伞,却在下雨立马就收回的人。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教授和医生罗杰·肯尼伯恩(Roger Kneebone)在2020年的新著《专家:通往精通之路》(Expert: Understanding the Path to Mastery)中,描述了从小白到专家的“路径”。在这个年代,讨论专家的养成干什么?互联网上不是什么都有吗?是的,什么都有有时候也就是什么都没有。网上传授的东西参差不齐,剋斤扣两,网上的私房菜师傅从来不告诉你他们的绝招是什么,例如烧鱼究竟怎样不糊锅。你只是生搬硬套,学了些大路货,一上手发现差距甚大,且不知所以然。

学习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否则的话,学得好坏也无从知晓。古代有一墓志铭,上称墓中人生前“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可见,自学有风险,学艺需慎重。这位古人的悲剧,关键是缺了长期的磨练,师傅的带领和实践的反馈。

作者表示,成为一个领域的行家里手,事关我们存在的意义。人仅仅是胡吃混喝,等退休白白拿钱,混一天是一天,处在等死状态,是白来人世一遭。专家不只是在象牙塔内,得诺贝尔奖,非也。三百六十行,做到顶尖的就是专家。比如我吧,就是养猫专家。我还是睡眠专家——这事我熟练到闭着眼都能完成。

专家的养成,可以追溯到很早、我们还在上学的时候。早年的读写训练,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和人的交往,都是为日后专才培育打基础。不过,此书的重点是学校教育之后人的发展。作者对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脱节颇有微词。学校学的知识,应该消化了,融会贯通才行。临时抱佛脚是培养不了专才的。我过去给法庭做翻译,看到法庭指派的律师,居然在法庭上临时翻阅厚厚的条文,找了半天才找到,由此就知道当事人完了。结果当事人果然被定罪,被判刑。

《专家:通往精通之路》以教育学为经,以医学实践为纬,钩织了一个专家养成的整体图景。在一个人成为专家的路上,一般要经历学徒(apprentice)、行者(journeyman)和专家(expert)这么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别人也有其他的解释方式,比如也有人说,人从不会到会,会经历“无知无觉”(unconscious incompetence)、“无知而觉”(conscious incompetence)、“知而有觉”(conscious competence)、和“知而无觉”(unconscious competence)的阶段。

肯尼伯恩的三阶段说得还是颇有出彩处,尤其是学徒期。业内小白需得“熬时间”,做一些杂务和其他枯燥无味的事情,比如医学新手要不断给人打针、抽血。“解决枯燥工作的办法,是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不管这事是什么。”枯燥不枯燥是你决定的。你可以选择带来一些改变,使其不枯燥。非洲一些地方抬棺材都能边走边舞,《红高粱》里抬轿子的还可以颠轿。厨师还可以把馒头做成愤怒的小鸟、元宵可以做成可爱的小猪呢。你用心做事的时候,可能有机会改变这件事。我周围经常遇到这种把普通的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学校食堂几千个人进进出出,我去拿冰淇凌的时候,冰淇凌大妈一下子就知道我吃一勺子薄荷巧克力口味,不知她怎么记住的。去学校邮局邮寄东西,需要提供我们部门账号的时候,我在手机上翻找半天没找到,一抬头,发现对方凭记忆把我们十几个数字的账号给写出来了。去沃尔玛的眼镜店,店员每次见到都称呼我方先生,我根本不知道每天那么多人来人往,她到底是怎么记住的。是不是这些人都成精了?我想还是她们各自用心的缘故。

用心者如海绵,吸纳极快。不用心者如顽石,丢水里泡上十年百年,拿起来还没什么变化。来美国几十年的人,生活在唐人街,英语往往不及从未出国的小学生。无法进阶成专才,一种是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学会学好;一种是所在环境缺乏成长所需养分和空间。第三种就是缺乏思辨能力,认不清前面两种不足的差异。

脱离小白阶段之后,我们会进入“行者”期间。这时候除了勤学苦练之外,思想上要想象自己是一个行家里手,得有改进的雄心壮志。对于任务,要继续用心琢磨,寻找不断改进的方法。这期间我们犯了错,要学会对错误进行解剖,识别原因和症结。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投身在一个学习社区里。你在这个社区里的位置,是需要你去挣的。抢没有用。你得去熟悉自己和他人的物理环境。职业人士之间交往,需要把握他人的界限和红线。要对周围人有足够的敏感度,不能“踩到他人脚趾”,但也要界定好自己的空间,形成自己的声音。

进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培育专才的养分,包括他人的带领、鼓励、对错误的宽容、和耗在工作和任务上的时间。在别人传帮带的同时,也要学会自己“单飞”,独立完成一件事才更有深切体会。必要的时候,还要随机应变,临时发挥。这都是成长中的家常。行者阶段,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是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他人身上,尤其是你所服务的对象,包括客户、病人、学生。

最终成为专家的人,是可以改变行业的一些规则和走向的。在技能、关系都炉火纯青的时候,要想对行业和领域有所造就,得为其引入一些需要的改变。唯有这样,才可以留下一些传承。另外,专家还有一个任务,是薪火相传,将自己的专才,传给其他的人,不让其随着自己进入坟墓。这包括写出所在领域的地形图和藏宝图,让他人按图索骥,加速成长。

当今也是不利于专才成长的时代。影响成长的毒素也很多,最为紧要的是利润优先的思维。近功近利的心态,驱使管理者寻找更快捷的替代方法,包括外包和机械化,而不是慢慢培育专才。

判别新人和专才思维方式的差别,一度是我们教育设计专业的热门话题。但是从新人到专才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和师傅们也不可太心急,不可把自己一辈子吃过的盐全让对方一次吃了。得悠着点。这个过程慢是慢,但成为一个领域的翘楚,给人带来的深层满足感,是花钱也买不来的。

这本书举例都是医学,我看的收获应该不及医生和医学院老师。以医学专才的培育为主,也算是有所挂靠吧。否则空对空讲专才培养是难以想象的。其他行业的专才培养,道理相通,不过也会有各自独特的地方。作者是凭借经验书写,而不是按照特定的研究方法,对于专业人才进行详细研究。

这是一本生逢其时的书,平时专家都在做专家的事,和普通人井水不犯河水,普通人有时候甚至还对身为精英的专家持怀疑态度。做到专家的人,多为各行各业功成名就的人,也容易引起他人的羡慕嫉妒恨。2019-2020年的一场疫情,生命攸关,人们才发现自己的“常识”不够用,真需要专家指点迷津了。这样一来,钟南山、张文宏、福奇等专家“一言九鼎”。美国福奇医生这个沙哑着嗓子的小老头,甚至都成了很多女人的梦中情人了。唉,学个好专业,在对的领域里做专家,多好啊!年轻的朋友们,好好读书,不要老玩手机!

南桥

 

 

分享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查报纸网 www.cbzw.com.cn)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12-2021 查报纸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会员积分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服务条款 | 版权声明 |